本报讯(记者 张群琛 何蕊)昨天,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期活动——产教融合服务京津冀机器人协同发展活动上,“京津冀职业教育机器人专业人才共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三地近50家机器人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将成立机器人领域跨区域联合体,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
位于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A馆的A108展区,展示了目前京津冀区域内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成果。展区中的铝合金焊接机器人单元是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铝合金焊接机器人产品,在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的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在全国首创了15分钟就可以精准地完成一列车检查工作的飞行巡检具身智能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目前该产品业内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一,被称为会飞的“高铁医生”。这位“高铁医生”也从服务京津冀走向了全国。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产教的深度融合,在“京津冀机器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活动中,京津冀职业教育机器人专业人才共育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金生介绍,京津冀是中国机器人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也是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域,一条贯通三地的机器人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但是机器人行业对能操作善创新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有迫切的需求。基于此背景,京津冀职业教育机器人专业人才共育三年行动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将供应高素质机器人技能人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金生说:“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深度协作、创新协同发展与产教融合模式,汇集京津冀机器人技术领域优势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师资共育、产业共联、成果共用的五位一体协同新机制,探索跨区域人才共育等模式,输出一批共享性的教学资源,有力支撑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未来3年,京津冀三地将聚焦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与运维应用等机器人重点技术和关键岗位,共同设计一套可通用的职教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将共同开发与该方案相匹配的系列模块化课程、新形态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提升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地校企还将整合产教资源,共建工业机器人智能运维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工业机器人绿色算力中心、机器人装调检测中心等共享智慧型实训基地,搭建机器人应用场景,协同开展智能巡检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协作机器人等生产性实践项目,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此外,三地校企将集成技术研发优势和专业特色,重点突破机器人智能焊接、机器人特种作业和智能机器人运维服务等关键技术,联合建设京津冀机器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智能机器人服务中心,研发机器人领域创新产品,破解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应用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形成“研发-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