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34期 >2025-08-04编印

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绿肺” 由“灰霾天”变“常态蓝”
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绿肺” 由“灰霾天”变“常态蓝”
刊发日期:2025-08-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5.jpg

通州水清树绿万里晴空,环境质量改善显著。记者 常鸣/摄

运河游船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树梢在风中沙沙作响,清晨锻炼的市民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十四五”期间,副中心以绿色为导向,让蓝天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少,将绿水青山作为发展根基,朝着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前行,让生机活力洋溢在城市的街头巷尾。

生态环境:水绿天蓝改善显著

夏日傍晚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蝉鸣和鸟叫回荡在三大文化设施的剪影中。从化工厂到城市绿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转变正是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缩影。“十四五”期间,副中心聚焦补短板、降本底、削峰值,让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突破。

通过开展“0.1微克”攻坚行动,PM2.5浓度从2020年的37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33.9微克每立方米,降幅8.4%。2025年上半年,区域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较十年前减少了九成以上。

多水是副中心的一大特色,大光楼旁五河交汇的景象是副中心水环境的“名片”。当您走在水畔,不知是否留意过城市水环境的改变,随着排污口逐渐消失,副中心的碧水正越发清澈。

在坚持入河排口闭环管控机制,动态更新“一口一档”下,与2015年相比,副中心入河排口已全部完成整治并动态清零。2024年,区域内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6个断面水质实现Ⅲ类,优良水体比例为75%,创历史最优水平,较2017年总体改善3至4个水质类别,实现跨越式提升。

水清树绿,离不开良好的土壤环境。目前副中心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始终稳定保持100%。

绿色发展:低碳建设严控碳排放

走在通济路与宏安街的交汇处,您能看到拥有“空中花园”的副中心绿色地标建筑之一——北投大厦。其“头部”方正的造型源于传统礼器“四方鼎”,“玻璃幕墙+石材幕墙”的外观端正又不失现代气息,位于大厦裙楼三层的“空中花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外形美观的同时,北投大厦低碳智慧能源管理项目凭借创新技术与显著减碳成效,荣获“2024年度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2025年全面使用绿电后,北投大厦全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预计将达90%以上,建筑碳排放强度相较2024年下降80%,是副中心绿色建设的写照。

据统计,2024年副中心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62.75万平方米,建筑高品质发展已成为新常态。在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和公共建筑能效分级试点方面,“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已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面积130.45万平方米,通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8万平方米。

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落户副中心并开市运行,已建成基本制度框架和设施支撑体系,签发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并开展交易。截至3月底,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累计成交139万吨,交易额1.1亿元。

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绿色理念入人心

从“无废校园”到“无废工地”,一个个“无废细胞”助力城市的环保理念建设。“十四五”时期,通州区推动了28项“无废”制度措施落地实施,建成全区18个“无废细胞”。

“无废城市”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以工业为例,通过促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通州区在生活源领域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在建筑垃圾领域强化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在危险废物领域加强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在农业农村领域提升农林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水平。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离不开监管的实行。2022年以来,区生态环境局带动全区开展“零点”执法行动5000余次,每周开展不少于1次“零点”执法行动。同时,提升生态环境检测能力,构建智能监测网络,引入先进的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大气污染物实时监测、预警和溯源,“十四五”期间出具各类有效监测数据8.3万余个。

在区域协同发展上,通州区积极加入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在深化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污染应急联合联动,推动通廊生态环境领域互派干部实岗锻炼交流机制落地,健全定期会商、数据共享、应急联动等机制,推进与北三县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统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通州区将继续推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积极应对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助力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