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33期 >2025-08-01编印

漷县镇深化“千名代表问政问需”活动
主动问需解民忧 专业履职促发展
刊发日期:2025-08-0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柴福娟)漷县镇深化“千名代表问政问需”活动,通过主动“寻单”与被动“接单”衔接、组织代表专业履职、推动“未诉先办”等举措,精准破解产业难题与民生痛点。

漷县镇将“千名代表问政问需”活动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构建起多层次、常态化的问需体系。组织镇级人大代表到代表联络站,聚焦农村三资、雨季防汛、文旅融合发展、宅基地改建等群众关心的领域,面对面听取选民意见;定期安排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与选民代言员在“人大代表之家”交流座谈,汇总梳理诉求建议;推动镇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下沉家站和选区,与代表“面对面”沟通,确保民意传递“零距离”。

在活动推进中,漷县镇注重变“被动接诉”为“主动问需”,实现“问政问需”主动“寻单”与“接诉即办”被动“接单”的有序衔接。组织人大代表参与接诉即办调度会,协助工单办理,推动工作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围绕基层治理、美丽乡村建设、重大项目工程等重点工作,定期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强化建议督办,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贴民心、惠民生。

人大代表的专业履职,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力量。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陆陆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颜凡双,常到种植户的棚室里拉家常、看长势,在与大家的一次次交流中,摸清了产业发展的堵点,针对种植户面临的菌棒手工制作效率低、重茬种植导致土壤板结等产业痛点,依托合作社平台引进自动化设备实现菌棒量产,保障菌棒质量与供应稳定性;同时组织专家研制有机肥,成功改良土壤结构,解决了作物死苗、产量低的问题。“之前棚室土壤板结严重,作物长得差,颜代表带着专家来指导,用自制有机肥改良后,收成比以前好多了。”合作社工作人员成志军说。

在走村入户了解需求的过程中,颜凡双发现农户们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需求特别迫切。为此,颜凡双推动陆陆源合作社搭建“专家驻村+集中培训”双支撑体系,将平菇、木耳、鱼黄菇等种植技术送到农户手中,既带动群众增收,又解决了就业问题。“陆陆源合作社经常下户教技术,我们种的食用菌能卖上好价钱,不少村民都在这儿找到了活儿干。”大香仪村村委会支委魏永强感慨道。

民生服务领域里,代表们同样用脚步丈量需求。马头村的人大代表刘静聚焦村民的“田园情结”,整合闲置土地打造“爸妈的小菜园”,让村民能亲手种植黄瓜、花生、土豆等日常蔬菜,既吃得放心,又重建了邻里互助的温情纽带。“下班回来摘把自己种的菜,跟邻居聊聊种植技巧,日子过得特别舒坦。”村民陈俊笑着说。刘静表示,只有常到群众中去听、去看、去问,才能把大家的需求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的桥梁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下一步,漷县镇将继续深化“千名代表问政问需”活动,以更主动的姿态倾听民意,以更专业的履职破解难题,让“未诉先办”的成效惠及更多群众,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