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32期 >2025-07-31编印

风雨同舟护平安 暖心服务安民心
西集镇多举措保障转移群众生活医疗需求
刊发日期:2025-07-3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池阳 通讯员 李博佳

暴雨红色预警下,潮白河畔温情涌动。7月28日起,西集镇紧急转移潮白河堤内近5000名村民,其中474人被集中安置在镇内中小学、幼儿园临时安置点。在这场与风雨赛跑的“大迁徙”中,热乎的餐食、充足的物资、专业的医疗团队,让转移群众感受到“临时家园”的温暖与安心。

热饭暖胃更暖心

“大爷大妈慢点儿走,刚熬好的粥还热乎呢,包子有素馅有肉馅,不够吃再过来添啊。”昨天一早,在西集中学的临时安置点里,西集镇郎东村幸福晚年驿站的工作人员将刚做好的粥和包子小心地从保温箱里取出,逐一送到安置在此的村民手中。这是西集镇潮白河堤内近5000名村民转移安置的温馨画面——约4458人通过投亲靠友自行疏散,474人被集中安置在镇内1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临时安置点。

7月28日12时,北京市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潮白河上游来水量显著增加。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西集镇快速响应有序转移沿河居住的村民。在集中安置点里,温情时刻不断上演,郎东村幸福晚年驿站主动承担起为安置点老人供餐的任务,从28日晚到30日中午,已累计供应餐食610余份。软糯的主食搭配着合理的配菜,让安置群众在特殊时期吃上了热乎饭。驿站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凌晨4点就扎进厨房,做了百余份油饼、包子、小米粥。“都是街坊邻居,有的老人牙口不好,我特意选了容易嚼的馅料,保证软烂入味。”她说,除了主食还有自家腌的小咸菜。78岁的李大爷端着热粥感慨:“昨天着急转移没带假牙,驿站特意给我煮了小米粥,稠得能插住筷子,比家里还贴心。”

除了养老驿站的暖心送餐,各临时安置点内物资充足,不少村庄自发捐赠了饮用水、食品、水果等物资。西集镇紧急调配了足量的瓶装饮用水、方便面和床垫等物资。西集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确保大家渴了有水喝、饿了有热食、累了能歇息。”

医疗队伍护航居民健康

7月28日,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响应部署安排,迅速组建由12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医疗保障队伍,于当日14时进驻西集小学、幼儿园等5个临时安置点,开启了为期三天两晚的驻点服务。

医疗保障队携带了退热、防暑降温、外伤处理包等物资急救箱,以及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等设备,为安置点转移群众提供驻点式面对面的保障服务。同时,中心同步建立“安置点医疗保障群”,实时对接医用物资药品补给与院内诊疗需求。

据悉,安置点医疗保障队伍为老年患者提供了基础医疗照护,照护内容涵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监测指标并跟踪病情,腹泻腹痛患者对症用药,轻度外伤人员规范清创,还为百余名居民进行蚊虫叮咬、防暑降温以及自身疾病健康知识宣教。

“中心还同步收治了有住院指征的患者。我们通过‘驻点保障+院内救治’的双线联动,在保障期间持续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健康照护。”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虎介绍。

接下来,中心将根据汛情变化动态完善保障措施,强化值班值守,确保应急医疗力量时刻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