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柴福娟
暑期过半,通州区漷县镇的一场文化盛宴正持续升温。“漷伴同行·点亮暑期”社会动员活动推出的十项沉浸式实践项目,凭借非遗手作、艺术课堂、特色村研学等丰富内容,精准击中青少年暑期需求——报名通道开启仅2小时,参与人数就突破200人,部分热门课程更是刚上线就被“秒抢”,上演了真实版的“一课难求”。这场火爆的暑期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别样的成长体验,更成为漷县镇探索“文化+教育+治理”融合路径的创新实践。
多元活动填补暑期空白
“既能学非遗手艺,又能去村里的美术馆参观,孩子念叨了好几天,报名的时候全家一起盯着抢名额!”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活动的吸引力。漷县镇巧妙整合本地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乡村文化能人及志愿者共同发力,推出的十项活动涵盖舞蹈、绘画、口才训练等多元内容,其中免掐丝珐琅、手工纸翻花等非遗手作课程尤其受欢迎,精准覆盖6-18岁青少年及亲子家庭。
依托“政府引导+社区组织+群众参与”的“漷伴同行”模式,活动以“低门槛、高趣味”的特点迅速凝聚社会力量。负责活动组织的社区工作者说:“原本只是想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没想到家长们比孩子还积极,不少人主动申请当志愿者,帮着维持秩序、整理材料。”
文化为桥 让乡村资源“活”起来
在马头村的非遗手作课堂上,54岁的免掐丝珐琅艺人李阿姨正教孩子们摆弄彩纸,一张张普通的纸片在指尖翻飞,转眼变成栩栩如生的“蝴蝶”“莲花”。“这手艺传了三代,现在孩子们愿意学,我就天天来教!”李阿姨的笑容里满是欣慰。像这样的非遗体验课,让青少年在亲手实践中触摸乡土文化的肌理,也为古老技艺注入了青春活力。
走出课堂,特色村研学路线更让孩子们眼界大开。从记录村落变迁的马头村村史馆,到描绘运河故事的大运河瓷画馆,从展示乡村艺术的东黄垡凤港美术馆,再到探索农耕智慧的军屯科技小院,静态的乡村文化资源被转化成一个个沉浸式教育场景。“原来我们村里藏着这么多宝贝!”9岁的王紫依在研学日记里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新认知。
推动基层治理细“治”入“微”
作为通州区“文化健康小镇”的核心区域,漷县镇多年来深耕“运河文化+非遗”资源。此次暑期活动,正是漷县“以文聚人、以文化人”治理思路的生动实践。“我们不是搞简单的课程体验,而是想通过文化纽带,让暑期社会动员活动真正‘活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推动基层治理细‘治’入‘微’。”漷县镇党委副书记高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