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1175期 >2025-05-12编印

通州冷知识
宋庄竟是平津战役指挥部
刊发日期:2025-05-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03 1949年的春节 画.jpg

01.JPG

01 (2).JPG

_TJS1237.JPG

_TJS1235.JPG

_TJS1232.JPG

_TJS1229.JPG

本报记者 池阳

军事包围,政治争取,在解放战争平津战役中,“北平模式”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免于战火破坏,也因此被载入史册。但您知道这个“北平模式”正是诞生在宋庄吗?为什么宋庄会被选为平津战役指挥部?平津前线总前委在宋庄的这个小院里,都做了哪些重要决策?本期通州冷知识带您走进“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一同了解这令人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

“北平模式”从这里诞生

提起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的名头已经响当当,但很多人并不熟悉,这里也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在解放战争平津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着通怀路向北穿过京榆旧线,再不远就来到了位于宋庄村的“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这里是曾经的平津前线总前委旧址,也是解放战争中“北平模式”的诞生地。

“这个小院见证了解放天津、第三次北平和谈、和平解放北平及接收北平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见证了解放战争历史中的重要时刻。”平津前线总前委旧址复原陈列现场负责人王铁军带着记者走进院中,也走进一段峥嵘岁月。

1949年1月2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四纵)来到宋庄村。1月10日,党中央为了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并于尔后一个时期内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区域一切工作,中央决定组织平津前线总前委。1月11日,平津战役指挥部、平津前线总前委机关由蓟县孟家楼迁到了这里。1949年1月31日,在指挥部迁到宋庄村的20天后,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次日(2月1日),平津前线总前委从宋庄村出发进入北平城。

总前委的位置与地位在当时为什么重要呢?正在“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展出的《运筹帷幄 决胜平津——平津前线总前委旧址复原陈列》专题展览回答了这个问题。“总前委是中共中央在平津战役期间设立的领导机构,统筹平津前线一切事宜,全称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委员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党中央决定组织平津战役总前委的电报原文,电报里明确了总前委的职责是: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平津前线的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可以说是位于平津唐区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中枢大脑’。”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秀荣不无骄傲地介绍,总前委之所以会选在宋庄村,是因为这里在地理上处于进京要道,离京榆铁路、北平和天津都很近,能够兼顾指挥天津的战况和与傅作义的谈判,并且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指挥部旧址内的复原作战室里悬挂的地图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指挥部和北平、天津两座大城市的位置关系,但地图背后的波澜壮阔却无法道出。随着1949年1月13日攻打天津的命令从这里发出,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东北野战军七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配属火炮、坦克、装甲车向天津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次日15时战斗结束,历时29个小时拿下天津,活捉守备司令陈长捷。

“在攻打天津国民党守军的同时,第三次北平和谈也在同步进行中。1月14日下午,总前委到达当时的通县五里桥(今属朝阳区)与傅作义的谈判代表进行第三次谈判,到1月21日解放军代表苏静和傅方代表王克俊、崔载之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再到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宣告胜利结束。这个小院就是‘北平模式’的诞生地。”李秀荣介绍,正是因为总前委在宋庄期间促成了第三次北平和谈,才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免于战火破坏。

不仅如此,和平解放北平和接管北平问题也是在这里酝酿部署的。1949年1月17日,彭真、叶剑英从良乡来到宋庄村,共同商谈和平解放北平和接管北平的相关问题。

光影记录口述历史

“解放军来的第二天,全村的老乡们和部队官兵都到村北边的大树林里去开会。我哥哥那时11岁,开会的时候就站在桌子上,拿着他老师写的稿子,欢迎解放军。”宋庄村村民王乃旺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1949年1月11日,平津前线总前委设在这里时,王乃旺6岁,但对当时的很多细节仍然记忆犹新。

对于童年的王乃旺来说,解放军的到来带来了许多新奇的事物,骑兵战马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的骑兵部队有将近百十匹马,院子里拴不下,就要栓到好几个院子里甚至村边的树林里。战马每天需要吃草,村里的马槽不够用,我父亲就用装粮食的口袋临时做出了不少‘马槽’。”王乃旺说,他还记得那些口袋上写着“智和堂”,“临时马槽”就是沿着这三个字,将一个口袋剪开成三个,扎上两端,装好草料,挂在马头上。

村民愿意为解放军提供帮助并非偶然。“解放军是1月来的,那时还是冬天,他们不要棉被,在屋子里铺上秸秆就睡了。清早起来还会先把屋子打扫一遍,帮我们扫院子、挑水更是常事。”王乃旺说,那是他第一次懂得什么叫“军民鱼水情”。

时光荏苒,从1949年至今已有76个年头,时年6岁的孩子如今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所幸,宋庄村在几年前,就以光影方式留存下了经历过这段岁月的村民的口述历史资料,留住宝贵记忆,传承红色故事。其中就包括平津前线总前委在宋庄村期间任村干部的已故宋庄村村民王殿清。

“那时候俺们家住过8个人,都是接电话的通讯兵。他们4个人一班负责在我家接电话,还有送电话也是两个人。为什么不能把电话直接打到作战部呢?因为那样的话敌人有可能顺着信号进行轰炸。”画面里的王殿清讲述着战时和解放军相处的点点滴滴,战士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部队日常购买物资的场景,为后来者留下了这段宏大历史中的一个侧面,“解放军战士老走山道,走山道就费鞋啊。村里的妇女就自发去收集旧鞋,拆了鞋底,中间絮上棉花给解放军战士纳上,这样鞋穿起来就能软一点。”

1920年出生的王殿清老人于2024年去世,享年104岁。在平津战役指挥部在宋庄村期间,他带领村民推着独轮车为部队采购、筹集蔬菜、柴草等军需物资,组织村内妇女帮战士纳鞋底,为保障平津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王殿清和其他经历者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正在以视频形式向每位访客诉说这段故事。

新老居民共建红色宋庄

如果说文物和口述历史资料让人能够窥见那个时期的一角,那么基于现存材料,在严谨构思后创作的艺术作品则能让人更加直观地“看”到平津战役指挥部在宋庄村留下的印记。

在旧址西侧、通怀路西宋庄村委会南侧的红色宋庄展览馆(宋庄村乡情村史陈列室),记者看到了一幅名为《1949年的春节》的国画长卷,画作高1.8米、长7.8米,全景式呈现了1949年平津战役指挥部、平津前线总前委设在宋庄村时部队官兵和村民一起过春节的场景。画面既描绘了战争年代的波澜壮阔,又表现了温馨感人的军民鱼水情,其中包含从老人们口中访谈汇集来的12个故事。

“这12个故事里,有王乃旺老人讲过的迎接解放军、用布袋做马槽的经历,更有在战争中牺牲的两位宋庄村烈士,还有王殿清老人带着村民为解放军运送补给,以及地理位置、风土民情,都被画进了这幅画里。”原红色宋庄展览馆馆长、策展人邹朝辉介绍,为了确定画作的内容,村委会组织召开好几次座谈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挑选,反复拟定草稿,力求将最全面的信息融入画作,“虽然画作是由一位艺术家执笔绘成,但里面的内容是许多人共同讨论出来的。那些在12个场景外的部分,同样饱含着艺术创作者对宋庄村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是宋庄村民与艺术家们共同创作的结果。”

“我们一开始了解到这些故事是源于和村民的交流。”参与其中的国际艺术策展人舒阳告诉记者,随着对宋庄村历史的了解,来到这里工作生活的艺术家们自然而然产生出以此为题创作的念头,“最开始,我们是用墙绘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后来我们又尝试了多种表达方式,还和村里一起设计建设了宋庄村英烈广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了解宋庄村红色历史,缅怀先烈的场所。”

或许在其他地方,广场的设计、装饰是个问题,但在宋庄,艺术家们全情投入,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舒阳说,当时准备建设广场的时候,有做雕塑的艺术家自告奋勇要承担雕像的制作,有专门收集红色文物的艺术家给大家提供参考,前后有近30名艺术家加入到烈士广场和其他红色艺术创作中,大家各展所长,群策群力。参加相关工作的艺术家们在公共艺术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宋庄村的热爱就是他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