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通州非遗·全景纪录总第1165期 >2025-04-24编印

非遗里的北京通州·通州107项非遗全纪录
运河边燃灯塔下的执著传承者!
刊发日期:2025-04-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一张皮影演尽千古事,一盏龙灯藏着皇家秘史,一杆长枪挑起武林风骨,一嗓号子喊出破浪精神。如今,它们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抽出新芽,让我们沿着光影、灯彩、枪缨与号声的指引,走进运河文化的多重奏,聆听古老技艺与当代文明的和奏,探寻通州非遗传承背后的时代密码。

皮影戏传承人王淑琴:演绎世间万象风华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静静矗立于马驹桥镇,踏入其中,舞台上一方绮丽世界徐徐展开。舞台上,小车会的“舞者”们身姿仿若翩跹之燕,轻盈灵动,举手投足皆精准有度,动静间尽显韵味。在舞台后,五根木杆从一只饱经岁月沧桑却依旧灵巧的手中伸展散开,凭借指掌间那细微到极致的张弛变化,神奇造就了皮影人或纵身跃下,或拾级登高的鲜活姿态。

一段婉转小调暂歇,皮影人仿若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稳稳止住身形,以最精彩的模样亮相于众人眼前。或许您难以想象,这戏台上令人拍案叫绝的皮影演绎与那灵动悦耳的音乐,皆出自北京市通州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王淑琴之手。王淑琴娓娓道来:“自我初中之时,便与皮影结下不解之缘。而后,我与先生崔永平因皮影相知相恋,皮影已陪伴我数十载悠悠岁月,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王淑琴对自己与皮影戏初次邂逅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仿若昨日之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皮影剧团广纳学员,于北京精挑细选了11位适龄的年轻人,我与我丈夫崔永平皆有幸位列其中。”王淑琴回忆道。皮影戏的学习之路,绝非坦途,亦非仅掌握单一技艺便可,其对表演者有着极高要求,需集历史知识、雕刻工艺、制作技巧、表演功底、演唱才能等综合技能于一身。在更久远的往昔,这些珍贵手艺大多于家族内部代代传承,秘而不宣。王淑琴接着说:“教导我皮影戏的恩师,是北京西派皮影路家班的路景达先生。路先生与他的4位兄弟,个个皆是皮影戏表演领域的一代艺术大家。他们五人齐心协力,倾囊相授,为我们悉心传授技艺。这一学便是近7年漫长时光,在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下,我得以深入探寻皮影戏的无尽奥秘。”

待学有所成,王淑琴与崔永平携手并肩,投身于对外演出交流的广阔舞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多国,宛如文化使者,将神秘而迷人的皮影戏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此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皮影戏表演的神奇魅力与独特精髓。在海外演出期间,皮影戏以其独有的东方韵味与艺术魅力,收获了世界各国人民如潮般的喜爱与赞誉。“也正是从那时起,在我与先生的心中,一颗坚定的种子悄然种下——我们立志要创办一间专属皮影的博物馆,为这门古老艺术搭建一座坚实的文化堡垒,让其瑰宝得以妥善珍藏与传承。”她说。

王淑琴介绍:“这间展厅陈列的皮影,皆是我们不辞万里,从全国各地精心寻觅而来。”王淑琴传承的北京西派皮影,在唱腔与道白方面,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尽显无遗。表演起来,其京腔京韵回荡耳畔,仿若将老北京的风情万种娓娓道来。而在皮影雕刻工艺上,则以其色彩明艳夺目、雕工细腻精湛而闻名遐迩,每件作品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当下,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布置了8个展厅,馆内展出藏品达1万余件,其中不乏明、清、民国及抗战时期的珍贵皮影作品。这些藏品宛如一部部鲜活的历史典籍,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或许正是通州自古作为漕运重镇所积淀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地理位置,让王淑琴夫妇坚信,此地未来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时至今日,当您漫步于马驹桥镇金桥花园16楼的四单元,便能一眼瞧见博物馆海报。顺着海报的指引踏入楼门,仿若踏入了一个隐匿于市井之中的神秘艺术世界,一座精美的皮影艺术博物馆赫然呈现在眼前。

2024年对于皮影戏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皮影戏荣膺通州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颗顽强的种子,在大运河畔深深扎根,开启了传承与发展的全新篇章,续写着这门传承2000年民间艺术的辉煌传奇。

运河龙灯传承人谢兆亮:舞动运河春澜之姿

在张庄村探寻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实非难事。只需在村中悠然踱步,目光所及,那墙面绘就绚烂舞龙壁画之屋宇,便是心之所向的目的地。在博物馆门前,记者邂逅了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龙灯的传承人谢兆亮。年近六旬的谢兆亮周身洋溢着蓬勃的精气神,他热情相邀:“你们来得恰是时候,我们刚精心修补了龙灯,快随我入内一观。”

甫一踏入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四条气势恢宏的“巨龙”瞬间将人环绕裹挟。谢兆亮娓娓道来:“我们头顶高悬的这两座龙灯,是我父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匠心制作而成的。因其年代久远,珍贵得不敢再用于演出,它们宛如岁月的使者,静静见证着非遗技艺传承的悠悠历程。”抬眸望去,屋顶之上两条蜿蜒伸展的龙灯,虽历经时光洗礼,依然难掩往昔的精致与神韵。移步向前,两条盘踞于地面的蓝色龙灯映入眼帘,其形态栩栩如生,仿若下一秒便要腾空而起。

龙灯的骨架延续着木制卯榫时期的精妙结构,以纸张与竹箆填充其中,仿若赋予龙灯血肉,外裹布面,恰似为其披上坚韧鳞甲。改良后的龙灯龙头,重量从往昔的50斤减至30斤,减轻了舞动时的负荷,让龙灯在舞动间更显轻盈灵动。“这份舞龙灯、制龙灯的绝妙手艺,传至我这一代,已历经五代人传承。每代人皆以自身独特方式,为古老的龙灯注入源源不断的全新活力,使其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谢兆亮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专属的龙灯记忆,相传清道光年间,作为北京粮食运输至关重要通道的大运河,河面因严寒冻结,运粮船只无法前行,陷入困境。道光皇帝遂下令启用张庄运河龙灯,于大运河畔举行盛大的舞龙仪式,祈愿破冰通航。这一舞,便是三日三夜,昼夜不息。随着龙灯在舞者手中上下翻涌、气势磅礴,奇迹悄然降临,河面冰层渐次开裂,运粮船终于得以顺利进京,解了京城燃眉之急。自那以后,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便被准许使用象征皇家尊贵的黄色。

在与各地同道的交流中,通州运河龙灯的独特魅力与鲜明特色愈发凸显。运河龙灯兼具南北龙灯之神韵,其龙头方阔大气、口部宽阔,鹿角挺拔修长、龙须飘逸,猪鼻圆润可爱、双目炯炯有神,全身由七节精妙构成,全长近18米,气势非凡。更独特的是,运河龙灯表演时,会精心分为雌雄两队,雄龙的“龙须”为璀璨的黄色,尽显阳刚豪迈;雌龙的“龙须”则为艳丽的红色,柔美婉约,分别由男女舞龙队员默契操演。“雌雄龙灯的显著差异,为我们的表演开拓了广阔的创意空间,成为通州运河龙灯独一无二的显著特色。”谢兆亮自豪地说。

龙灯绝非仅供观赏的静态艺术品,欲领略其全貌与精髓,必使其“舞动”起来。通州运河龙灯的舞龙技巧,相传共有30余套之多,皆是先辈为适应不同场地、情境,精心琢磨、代代传承而来。“舞龙套路并无固定不变的定式,亦无神秘莫测的秘籍宝典。早年间舞龙灯之人,皆非专职舞者,而是普通百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用心总结凝练出的宝贵经验与非凡智慧。其传承方式,并非依靠纸笔图画的刻板记录,而是凭借长辈们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实践传承。一代代舞龙人,以身体为记忆载体,铭记每个动作要领,再通过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将这份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谢兆亮感慨道,舞龙灯这般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其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冲击。随着运河漕运的无奈断绝,龙灯赖以生存的劳动生活秩序被打破,原本丰富多样的30余套舞龙套路,仅剩下二龙出水、龙劈叉、钻龙架、双龙绞、龙打挺等约半数流传于世。

近两年谢兆亮心怀传承之志,带着龙灯走进小学。为让莘莘学子亲身感受舞龙的魅力,他凭借丰富经验,在现有套路基础上,精心创作出4组全新的舞龙套路。“有旧套路的遗憾失传,亦有新套路的精彩诞生,龙灯就这样在我们手中,如同一盏明灯,代代相传,永不熄灭。”谢兆亮满含深情地说道。

2006年,通州运河龙灯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通州运河龙灯会经官方授牌,成为通州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龙灯可追溯至1835年,即清道光十五年前后。历经180多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见证着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

少林武术传承人高士忠:打出一套义胆侠肝

岁月长河中,有种力量跨越时空,承载着千年文明与精神,那便是中华武术。在通州区,陆辛庄少林武术闪耀着璀璨光芒,71岁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士忠,便是这颗明珠的虔诚守护者,用一生时光续写着武术传承的篇章。

当高士忠轻轻握住那杆2米有余的长枪,刹那间,仿佛时光回溯,往昔的热血与豪情尽数涌现在古稀老人的眉眼间。只见他身姿矫健,如苍松挺立,随着一声低沉有力的呼喝,长枪如龙出深渊,提腿似白鹤凌空,扭腰若灵蛇摆尾,抖腕间红缨翻卷。枪身游走,恰似灵蛇在虚空中盘桓穿梭,他身形矫健,蹿蹦跳跃,如同迅疾的闪电,转瞬之间便从武馆的这端飞掠至彼端。待这套精妙绝伦的枪法使完,他稳稳收势,长枪笔直而立,周身散发着威严与霸气,尽显宗师风范。

“在我所知的家族传承里,习武到我这一代已是第五代,我的两个儿子则是第六代。”高士忠眼神中满是骄傲与感慨,缓缓说道,“我父亲高永堂曾言,我们这脉武术已传承了300多年。”自18岁踏入习武之路,高士忠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倾注其中,为这门古老技艺又延续了52个春秋。悠悠岁月流转,如今的陆辛庄少林武术历经风雨洗礼,尽显历史底蕴。

武术传承,与其他技艺有天壤之别。相较于文字记载,它更多依赖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身体力行。那么,究竟是何人将这份珍贵的武术技艺带到通州这片土地上的呢?据史料记载,最初是山东“铁枪将”季潮携妻辛氏及弟子季三胜,长途跋涉落脚于陆辛庄。自此,他们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武术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后来,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习武热潮中,这脉武术也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了完整体系,一直流传至今。”高士忠满怀深情地说。如今的陆辛庄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刚猛有力的18套罗汉拳,又有变幻莫测的四门拳;既有寒光闪闪的陆合刀,又有气势如虹的陆合枪。而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技,当属那神秘莫测的“刀里加鞭”。

为让众人领略“刀里加鞭”的神奇魅力,高士忠亲自上阵展示。他一手握着由铁环串联而成的软鞭,一手紧攥大刀,双脚腾跃而起。刹那间,两件兵器在他手中上下翻飞,虎虎生风。那软鞭长近1.3米,如灵蛇般肆意游走;大刀刀身足有胳膊长短,寒光凛冽。一软一硬收放间,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啸,两件兵器却始终未曾相互磕碰,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手是我父亲的得意绝技,也是陆辛庄少林武术的精彩缩影。”他说。

从强身健体的传统技艺,到庙会上惊艳众人的表演绝活,岁月更迭,陆辛庄少林武术的外在形式或许有所变化,但其内在蕴含的风骨与气节始终如一。这股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自武术传入陆辛庄的那一刻起,便如同奔腾不息的洪流,代代相传,绵延至今。1986年,陆辛庄武术队在北京市第一届农民运动会上大放异彩,被授予“农运盛会花似锦,精神文明谱新篇”的锦旗,这不仅是对他们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其精神的高度赞扬。2002年,高士忠父亲高永堂耗尽毕生心血,将自己所练的武术套路精心编写成珍贵的“武功秘籍”——《陆辛庄简史武术纪录》,为其传承留下宝贵资料。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2007年,陆辛庄少林武术终于被列为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一场奇妙的缘分,让通州区武术运动协会青少部副部长、京韵龙狮武术馆馆长卢永超与高士忠相遇相知。彼时,高士忠正为武术传承问题忧心忡忡。两人一番畅谈后,一拍即合,决定在陆辛庄开设武馆,面向周边孩子传授古老而珍贵的武术技艺。

“陆辛庄少林武术传承有序,是目前保留相对完整的传统武术体系。如今,我们致力于将这门武术进行成体系的传授,同时也在探索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高士忠目光坚定地说,“我们要让这些凝聚着历史与文化的绝活,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代代传承下去。”

运河号子传承人赵义强:一嗓喊出漕运千年

“开船喽——”,大运河畔,赵义强的号子声如破冰之锤,荡起历史的粼粼波光。作为北京市级非遗“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他的嗓音里沉淀着三代领号人的漕运记忆,那起伏的调子不仅是简单的劳动号子,更是千年来运河水纹里浸泡的生存智慧。

在漕运鼎盛的年代,每艘船的灵魂是站在船头的领号人。他们不握船桨却掌控全局,既是“活地图”——熟知运河七十二弯的水情变化,又是“外交家”——能用号子与两岸闸工、纤夫甚至村落人家对话。

赵义强家族的“大船赵”与“小船赵”的传奇至今仍在河畔流传:大伯掌控12米货船往返京津,七八个船工在他的号子调度下如臂使指;父亲驾驭8米小船穿梭城内水道,用带着通州腔的号子喊出“北调南腔”的独特韵律。“领号人得眼观六路、口编七巧。”赵义强比划着,“比如遇浅滩喊闯滩号,既要用节奏指挥船工撬锚,又得把‘劳驾行个方便’的江湖话编进调子,让对岸船只听着顺耳来搭把手。”

运河号子有着七十二变,是套精密的“水上操作系统”:出港号如一声清亮的开市锣,警示两岸“巨轮启碇”;立桅号似顺风时的口哨,节奏明快如浪花轻拍;跑棚号则像逆风里的战鼓,重音砸在浪头激起的顿挫里;最妙的是“闲号”,当船靠码头,领号人突然换上彩衣,挥舞挂铃牛扇骨,用《小放牛》的调子唱起俏皮嗑儿。

“别小看这些‘闲篇儿’。”赵义强解释道,“当年父亲抹着油彩唱号子,既是给船工解乏,更是给沿岸百姓‘递名片’——谁家娶亲送过两斤小米,哪家盖房帮着搬过砖,号子里都藏着情分。”

在没有导航的年代,号子就是运河的“摩斯密码”。赵义强记得爷爷讲过的故事:有条船在张家湾搁浅,闯滩号里突然编入《三国演义》选段,邻近船只听出“借东风”的弦外之音,立刻明白需要借绳索。更动人的则是“义务救援制”——但凡听到闯滩号,不论官船民船,必停船相助,分文不取。这种刻进号子韵律里的互助精神,让大运河成为“流动的侠义江湖”。

如今漕船已被货轮取代,但赵义强的号子声从未断绝。在通州中小学的课堂上,他敲着牛扇骨给孩子们演示:“搬粮食的号子该如何‘急如骤雨’,搬瓷器的号子又怎样‘轻似落雪’。”孩子们跟着喊出的不仅是调子,更是“团结协作、随势而变”的运河精神——就像当年领号人能把突发水情编成唱词,今天的传承人正把数字化传播、文创开发等“新水情”融入古老号子。

站在燃灯塔下,赵义强望着重新贯通的运河水。曾几何时,十万船工的号子声让运河成为“流动的声带”,如今这声音化作非遗名录里的22套号子,依然在讲述着中国人与水共生的智慧。当他再次喊起那声“开船喽——”,惊起的不仅是河畔白鹭,更是千年漕运在新时代的回响。这或许就是非遗的真谛: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一条永远在生长的文化长河。

【就事论事】

直面挑战,寻觅与时代契合的接口

赵鹏

在京杭大运河北首,来自通州区的一项项非遗技艺如繁星般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皮影戏的光影流转、武术的刚健雄浑、运河号子的铿锵韵律、运河龙灯的灵动热烈,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守护这些非遗,就是守护城市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

通州区非遗技艺的价值,在于其鲜明的地域特质与文化叙事。皮影戏以兽皮为身、光影为魂,将一部部经典故事搬上幕布,方寸间尽显中华文明,既是民间艺术的活态博物馆,更是乡土社会的精神教科书;运河武术融合兵家智慧与民俗体育,从运河漕运的护粮技艺演变为“崇文尚武”的文化符号,刚柔并济间传承着北方民族的坚韧;运河号子从纤夫劳作的呐喊中诞生,一领众和的韵律里,藏着漕运时代“千樯万艘、辐辏云集”的盛景记忆;运河龙灯则以“龙游运河”的意象,将水神崇拜与祈福文化熔铸一体,舞动时如惊鸿游龙,寄托着百姓对风调雨顺的永恒祈愿。

然而就在当下,非遗传承也面临着时代转型的挑战。传承人老龄化、传统场景消逝、年轻群体审美变迁……这些都考验着非遗的存续能力。国内一些发掘、拯救、传承非遗的探索已颇具启示:将皮影戏与动漫IP结合,用3D建模技术复原传统剧目;在中小学开设“武术课间操”,让少年儿童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武德精神;把运河号子或民歌改编为情景歌舞剧,登陆剧场等文化场所;将龙灯融入文旅夜游项目,在光影科技中重现“龙耀盛世”的情景。这些创新实践,既守住了非遗的“形”与“魂”,更拓展了其传播半径与时代内涵。

非遗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保存”,而是要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文化接口。如今这些非遗的传承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对话、与科技手段共振、与教育体系融合……非遗便能挣脱时间的桎梏,成为照亮未来的文化火炬。

今时今日,期待更多人走进这些非遗技艺,在光影、武术、号子与龙灯中,触摸文化的温度,续写非遗传承的时代新篇章。

【特别需要关注】

延寿圣会音乐:延寿圣会音乐是牛堡屯前街村的村民音乐社团,其成员主要来自该村及周边村落,演奏的乐曲主要用于农村丧葬礼仪的重要仪式活动。

李氏续家谱习俗:李氏族谱起源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年之久,自明末清初经历数次续谱,都各有详细记载。始祖李伯人,原籍浙江省永嘉县仓坡村,明初时随明成祖北上来到此地,他就在此地建房屋居住,年深日久自然形成了新的村落,故名李辛庄村。

通州兴各庄吹歌:潞城镇兴各庄村吹乐队成立于清朝末年,至今代有传人。吹乐队现有成员20余人,是专门服务于农村生活的自发性民间艺术团体。他们经常到附近的香河、大兴等地的农村演出,受到广泛欢迎。

郭村“蹦蹦戏”:脱胎于莲花落,是今天评剧的前身。当时评剧被称为“蹦蹦”,郭村“蹦蹦戏”亦由此得名。早年,每闻郭村有“蹦蹦戏”,方圆几十里村庄之内,前呼后应,拥途塞道,观者甚众。其声誉之隆,一时之间地方戏曲无有出其右者。郭村剧团始建于清末,演员技艺超群,深得群众喜爱。

【第三期·传统舞蹈、戏剧、音乐、体育、游艺与杂技及民俗、曲艺三十四项】

•通州运河龙灯

•徐官屯路灯老会(停止传承)

•吴式太极拳

•李氏续家谱习俗

•运河潞灯会

•延寿圣会音乐

•通州里二泗小车会

•通州里二泗高跷会(停止传承)

•陆辛庄少林武术

•枣林庄民族小车会

•福艳皮影戏

•民间土棋

•西后街夯歌

•大松垡高跷会(停止传承)

•郭村“蹦蹦戏”

•皮影戏

•通州单琴大鼓

•兴各庄吹歌

•东堡高跷会

•西河大鼓(田派)

•京东大鼓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少北拳

•半截河道教音乐

•半截河武跷会

•古琴艺术(闽派)

•李氏太极拳

•“六月初六节”习俗

•口技

•大运河的传说

•风筝放飞技艺

•传统吟诵

•古琴艺术(九嶷派)

•五行通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