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兆玉
在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的产业园内,一批印着CE认证标志的“中国智造”防护设备正装车发往土耳其。这是北京中科盛康科技有限公司跨国布局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交付的首批订单,也是掌舵人江乐阳践行“让中国医疗器械走向世界”初心的生动实践。从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血液回收系统,到改写行业标准的医用防护体系,这位80后企业家用15年时间,在医疗器械赛道书写了一段创新突围的传奇。日前,江乐阳荣获2024年度“通州榜样”提名奖。
破局者
2008年,江乐阳创立中科盛康时,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进口品牌主导。他带领团队历时五年攻坚,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性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器”。这项集合6项国家专利的创新成果,不仅通过欧盟CE认证打入国际市场,更凭借国际领先的血液回收率,使心脏外科等手术用血成本降低60%。如今该产品已服务全国300余家三甲医院,累计减少异体输血超10万例。
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有医疗器械相关专利56项,主导制定3项行业标准。公司产品涵盖手术室防护、血液管理、急救医学等领域,市场覆盖全国并出口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变革者
面对手术室交叉感染的世界性难题,江乐阳主导的“医用个人防护系统”研发项目实现颠覆性突破。他联合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制定的行业标准,将医护人员防护效率提升至99.97%,推动我国手术室防护体系迭代升级。该系统上市后迅速覆盖全国85%的百强医院,配套的21项发明专利、45项实用新型专利构筑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随着II、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增至近30个,企业相继斩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殊荣。
开拓者
站在年产值突破5亿元的新起点,江乐阳启动“双总部+多基地”战略:投资3亿元在湖南建设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园,同步在土耳其落子首个海外生产基地。随着香港、南美分支机构筹建进入倒计时,企业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手术防护系统已进入欧盟绿色审批通道。在紧锣密鼓的IPO辅导进程中,江乐阳给团队定下新目标——“2025年实现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让‘中国方案’守护全球医患安全”。
从通州一间实验室起步,到参与28项行业标准制定;从破解“卡脖子”技术,到产品行销40国,江乐阳用“行而不辍”的坚守印证:当科技创新遇见企业家精神,中国智造完全能够在高端医疗赛道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书法所言——“匠心守护生命,科技缔造未来”,这位医疗器械领域的破冰者,正带领中国品牌向世界级医疗科技企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