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耀飞 李若晨
明天,备受期待的副中心马拉松即将鸣枪开跑。终点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是本次马拉松的一个新亮点,这也是学校全面正式投用前的一次“精彩亮相”。这几天,校园内已集聚人气,领物、嘉年华让寂静的校园一下充满运动的活力。从古今同辉的燃灯佛舍利塔下出发,一路奔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顶级学府,这场马拉松,是场运动与文化碰撞的“高端跑局”。
通州校区未来是中国人民大学主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位于通州区潞城镇,校区东至春明西路、南至运河东大街、西至前北营路、北至兆善大街,总用地面积约1652亩,建筑规模约105万平方米。
通州校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支持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之举,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阵地、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窗口,未来是学校的主校区。
通州校区建设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北京最美、独具风格、人大气派”的新时代示范校园,自2024年9月先期运行以来始终保持平稳高效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秋季学期,通州校区将全面正式投用,28个教学单位将正式进驻,通州校区将迎来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学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运行保障、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各项机制,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更加温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保障。
马拉松领物进行中
听说“副马”终点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内,记者前往校园一探究竟。
在通州校区工作人员指引下,记者由南门进入校园。“终点就在这儿。”工作人员指着南门往北大约百米的位置说,这儿就是马拉松选手们冲线的位置。
这几天是“副马”领物料的时间,偌大的通州校区体育场已经“装饰”一新。数以万计的跑者走进这个新校园领取参赛包,包括号码牌、参赛服装等物料。
除了传统的参赛选手领物环节,还有“副马”嘉年华。其间,人民日报、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银行、蒙牛集团等三十多家单位和企业将在现场“摆摊”,为广大跑者提供地方美食、体育产品、文创产品、科技、金融等“送上门”服务。
本次领物时间长达5天,从4月14日持续至4月18日。14至16日室内场地设置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艺术学院楼地下空间,17至18日室外场地设置在体育场内嘉年华区域,每日领物开放时间为9:00至22:00,为充分考虑选手的时间安排,4月18日领物时间将延长至24:00。
为了让每位跑者都能安心地开启领物之旅,组委会细致地采用了身份证件核验与人脸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并充分考虑到不同跑者的需求,为使用二代身份证和其他有效证件的朋友们设立了便捷通道。当跑友顺利通过身份确认,一张“领物窗口号码小票”会被递到跑友手中,清晰地指引跑友前往专属窗口,按照现场指引完成操作。随后,跑友便将领取到参赛包,包中不仅有号码布、参赛服、红十字健康包等“老三样”,还有能量胶、方便面、啤酒、酱油、火锅底料等“新品种”,从运动能量补给到运动防护用品,一应俱全。领完物品后,跑友们还需前往芯片检测区,对参赛号码布芯片进行检测,确保其正常工作后,便可从出口处有序离开。
“从领物流程安排到参赛包物品,每个环节都安排得很周到,参赛物资很丰富,让人心里踏实!”60岁的跑友奚幽龙拿着刚领到的参赛包,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直呼“贴心”。
“能够在母校冲过终点,特别有意义”
想看看“副马”新终点的不只是记者,还有包括刘慧映在内的200多名中国人民大学校友马拉松跑团成员。
每周跑步四五次,每月跑量两百多公里,这是刘慧映现在的日常训练量。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友马拉松跑团成员,刘慧映“沉迷”跑步已有十年。“一天不跑步,就总觉得缺点什么。”最近除了日常训练外,他还接到了新任务:每周进行规定配速跑和节奏跑。原来,刘慧映被选为领跑员,这些训练项目是组委会布置的“作业”。
在马拉松的赛道上,领跑员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兔子”。今年,是刘慧映第13次担任领跑员,也是他第3次作为副中心马拉松的领跑员,成为选手们完赛时间的“坐标”。
今年的“副马”赛道设计,在延续以往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将终点设在新建成的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得知这一消息时,刘慧映和跑团成员们都兴奋不已。“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母校冲过终点,特别有意义。”刘慧映已经和校友、跑友们约好了终点相见。
完赛后可参观校园沙盘
终点左侧,抬眼便可看见两座造型独特的教学楼——叶澄海楼与艺术学院楼。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工作人员介绍,艺术学院楼的设计理念是“自由的艺术盒子”,从艺术学院花园层进入,跑者可以参观楼内的学校全景沙盘,领略学校的整体风貌。
与艺术学院楼紧挨着的,便是叶澄海楼,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63级校友叶澄海捐赠支持,设计理念源自“三棱镜”,三棱镜解析自然光谱,揭示现象本质,寓意大学殿堂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叶澄海楼对面的京东群学楼同样呈砖红色,由校友刘强东捐赠冠名,“群学”为社会学旧称,亦指学派交汇、融会贯通。
过了终点,沿着道路继续往北,还将经过两个通州校区的重要打卡点——“I love RUC”标识和毛泽东题词书卷景观。书卷上内容为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人大精神。
为迎接“副马”,中国人民大学还特别招募了三百多名学生志愿者,在校园内为跑者们提供服务。
人大文创产品纷纷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副马”嘉年华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将带来一批专属文创产品,共计二十多种。
其中一套名为“薪火相传”系列的文创产品是由学校艺术学院的学生自己设计的,系列产品包括卡套、杜邦纸包、笔记本、鼠标垫等,画面中一个个身穿“先锋”字样衣服的学生背着画框,下方是陕北公学流动剧团团员的背影,一颗星在中间两个女孩手中交接。据设计产品的学生们说,这幅画面灵感来源于在学校看的话剧《陕北公学》,寓意新旧两支火炬的交接,也意味着人大人应有的一份跨越时间的精神传承。
文创产品中还有一对写着“先锋”和“栋梁”字样的钥匙扣。“先锋”红底金字,“栋梁”白底金字,颇具设计感。“‘先锋’是取自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先锋’也就成为人大精神谱系中的重要概念,在文化衫等很多产品中都有这一字样。‘栋梁’是取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复兴栋梁、强国先锋。”通州校区相关负责人说,每一件文创产品都包含着中国人民大学的独特元素,经典磁吸校徽、身着人大学士服的可爱小熊,以人大校训“实事求是”为主题字样的冰箱贴、书签……这些将为马拉松赛场带来别样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