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鹏)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京津冀地区逐步展现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蓝图。记者从区科委获悉,为助力城市副中心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2025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在副中心启动。专家在会上集体建言应聚焦中国原创药发展,彰显中医药独特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在发言中提出,中国拥有深厚的原创药物研发底蕴,应进一步聚焦自主创新,以中医药为特色抓手,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蒋建东认为,各方应纠正认知偏差,重视中国原创药成就。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原创药存在“缺乏创新”的误解。事实上中国在多个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原创能力,如青蒿素、丁苯酞、阿兹夫定等,均为中国原创成果,且在疗效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蒋建东表示,应凸显中药独特价值,推动中西医融合创新。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协同作用”具有独特优势,应借助现代化学分析和生物学技术,挖掘中药的科学内涵,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创新药物,形成中国特色的药物研发体系。在他看来,各方还应强化药物研发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药物研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特征,应构建“医研产学政”协同创新生态,加大对原创药尤其是中药研发的投入。同时,重视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通过高质量研究和期刊平台,向全球讲好中国原创药故事。他表示,各方可坚持自主创新,应对时代挑战。既要借鉴西方技术框架,更要坚守中医药理论特色,通过“标本兼治”的创新理念,开发适应中国及全球需求的药物,以原创药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彰显大国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随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也分享了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各方应构建“政策、产、学、研、医、用、金”七方协同机制,打通技术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生态。依托成果转化中心与技术转移平台,将转化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设立专项经费强化临床科研转化的制度与资源支撑。各方还可以深化校地融合与国际合作,与北京市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共建“北京数据中药”模式,联合攻关创新药与医疗器械,辐射全国118家高校科研机构;推进海外中医中心建设,整合医疗科研资源输出中医药技术,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
刘存志还提出,应以国家级平台为核心强化科研转化支撑,聚焦中药智能制造、监管科学等领域,攻克新冠制剂、配方颗粒标准等关键技术;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启动中医再生医学中心,推动“中医体质理论”服务慢性病防治。他表示,可通过金融赋能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转化,以转化收益与专项经费吸引社会资本;组建专家指导团、企业家研修班与运营团队,构建“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体系,提供智力保障。
记者还了解到,这次大赛在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医学转化大赛基础上,拓展赛事范围,优化赛事组别设置,延长赛事周期,强化赛事赋能,服务项目落地,为区域医学成果转化搭建资源平台,聚力打造医产协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