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代丽丽
玉渊潭樱花盛放,重瓣叠蕊如绢绡堆雪,春风掠过枝头,花瓣裹着暗香簌簌纷飞,织就漫天锦缎。记者 金瑶/摄
城市副中心永乐海棠园花开正艳,园内种植了红丽海棠、梨花海棠、钻石海棠、雪球海棠等十多个品种的20000多株海棠,各色海棠竞相绽放,让人流连忘返。马文晓/摄
这个春天,北京市属公园里入目皆是醉人春色,引得众多游客打卡拍照。从玉渊潭的樱花到永乐店的海棠花,再到国家植物园的桃花、陶然亭的海棠花、中山公园的郁金香……不同花卉次第绽放,争芳斗艳,繁花似锦。
众所周知,北京的春天短,春花的花期也短,所以春色满园能持续这么久实属不易,这背后蕴藏着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与辛勤耕耘。园丁们在科技的帮助下,不断想办法延长春花花期。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处介绍,近年来,市属公园在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公园“一园一品”特色植物展示水平上不断下功夫,持续开展物种资源收集保存、花期控制、养护技术、观赏效果提升等课题研究工作,为丰富公园园林植物多样性提供了科技支撑。在春日里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不断满足市民游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花期提前】
樱花听令开 春节已绽放
4月中旬,玉渊潭公园晚樱正盛。其实,早在小年的时候,游客们就惊喜地发现,玉渊潭公园已有人工促培的樱花盛开。小樱驿站里,樱花展品陆续展出十余个品种,白色、粉色、玫红色的各色樱花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审美需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从武汉园科院成功引种的四个国樱系列新品种——楚后、楚霞、楚锦和楚舞。这些樱花有的是木桶栽植,有的是摆在桌上,乔木类的挺拔壮观,矮化盆栽类的精巧雅致,造型盆栽类的别具匠心,为游客们呈现了一场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樱花盛宴。
到了3月中旬时,又有100余盆促培樱花提前与游客市民见面,实现与露地自然花期的樱花无缝衔接。
樱花花期怎么可以拉得这么长?玉渊潭公园园艺队高级工程师赵爽介绍:从2009年开始,我们公园就开启樱花促培技术研究,借助温棚设施,调控樱花生长环境,经多年实践,成功将花期提前至3月中旬,较自然花期提早10天。此后,我们又不断优化樱花促培流程,通过精准调控促花时长与环境,从而实现春节樱花按需盛开,及早、中、晚樱在樱花节期间同时盛开。这一创新成果使得玉渊潭樱花观赏期提前了两个月,极大地延长了游客赏樱时段,丰富了赏樱体验。
如何才能让“樱花听令开”?赵爽揭开了谜底——关键在于“一冷二暖三精管”。北京冬季寒冷,樱花会进入休眠期,并在这期间积累养分。“一冷”就是让樱花经历一个低温的过程,使其能够顺利度过休眠期,迎接美好的花期。打破休眠后,就进入“二暖”阶段,将樱花移到温室大棚,通过人工升温,促使花芽萌动。在升温促花时,要给樱花适宜的湿度,比如向地面洒水,将湿度保持在80%—90%。此外,光照、水肥等方面也得精细管理,也就是“三精管”。通过低温处理、升温促花和精细化养护,樱花就能提前开放,实现“花遂人愿应时开”。
【花期延长】
逆境练娇苗 洋牡丹“五一”不败
与樱花“一冷二暖三精管”的主动干预不同,香山公园的园艺师们发现,有时候,克制比给予更需要智慧。在花毛茛的培育中,他们利用了植物逆境求生的法则。
花毛茛又名洋牡丹,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和亚洲西南部,1596年由英国人引入进行人工栽培,香山公园自2001年开始引进应用花毛茛,自主栽培已20多年,经过多年的种植培育和技术积累,掌握了成熟的花毛茛种植技术并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如今香山已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花毛茛栽植区,花毛茛花大且花色丰富,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香山公园园艺队花卉班班长王征告诉记者,花毛茛好看,却也很娇气。花茎又高又细,花头却饱满沉重,很容易折断。如果不干预常常会出现花期未尽、花茎已断的情况。怎么才能让茎和叶更紧凑一点呢?在3月下旬出圃前,园艺师们要开始逐渐减少日照以及水肥的量,“练苗”一段时间,控制株高,以便适应出圃后可能出现的干旱或倒春寒天气。
解决了花茎的问题,王征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让温室里的花朵更快地适应外界的环境。这个奥秘就藏在种植容器上,王征挖出一株花毛茛,“你看这株花,用的不是咱们传统种植花卉的塑料盆,而是我们自己动手缝制的无纺布袋。无纺布袋能起到很好的隔根和成陀作用,让根系更好地吸收养分。”有了这样的精准养护,原本在4月下旬就结束花期的花毛茛,可以开到“五一”之后。
【续接花期】
研发新品种 春花次第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是春天最恣意的宣言。被誉为桃花公主的“品虹”以及桃花花王的“品霞”,都是国家植物园(北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桃花品种。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让这两种美丽的桃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粉红色的花瓣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招手。
国家植物园(北园)高级工程师付俊秋介绍,“品虹”是以白花的“白花山碧桃”为父本,红花的“绛桃”为母本,进行杂交培育出来的;“品霞”则是以“白花山碧桃”为父本,“合欢二色桃”为母本,进行杂交培育出来的。
“品虹”和“品霞”花期早,盛放于山桃与碧桃之间的花期断档时期,弥补了早春时期缺少艳丽桃花的缺憾。两种桃花在国家植物园(北园)碧桃园内、科普馆西侧、曹雪芹纪念馆西侧等多处均有栽植。
春光一半归杨柳,花事三分属海棠。海棠,也是春天的主角。国家植物园(北园)自2014年起承担了国际海棠栽培品种登录权威工作,并组建了海棠研究团队,培育了“胭影”“雪柱”“国植新艳”3个自育新品种并完成国际登录。其中,“胭影”树形婀娜,花朵深玫红色,开花时稍有低垂,似涂着胭脂的娇羞少女藏在绿叶间,影影绰绰;“雪柱”树体高大,枝条向上伸展,植株矗立如柱,花色洁白如雪;“国植新艳”玫红色与粉色相间,更是以花色新奇而惊艳众人。
漫步于国家植物园的海棠园中,人们不禁被那满树的花朵所吸引。不同的花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片花的海洋。微风吹过,花瓣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春色之中。
【老树新枝】
科研见成果 老龄牡丹又青春
即将到来的谷雨节气,是牡丹和芍药的舞台。
景山公园自2006年起,便开始致力于牡丹和芍药的科研课题研究,这些研究工作不仅涵盖了植物学的基础研究,还包括了牡丹和芍药的栽培技术、品种改良、改善黄叶等多个方面,通过《牡丹四季观花栽培技术的研究》《传统牡丹品种在景山公园的收集与展示》等课题研究,持续开展牡丹花期调控技术攻关,筛选出“洛阳红”“鲁荷红”“绿幕隐玉”“太阳”等十个品种,极大地促进了景山牡丹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在观赏效果方面,景山公园立足科研成果转化,根据牡丹、芍药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性进行了科学规划,确保了花卉的健康生长和最佳观赏期的延长,使得游客在游览时能够欣赏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花卉景观。同时针对景山公园牡丹花以老龄牡丹著称这一特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公园建立了详尽的老龄牡丹档案,并且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移栽与养护管理体系,这为老龄牡丹的维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接下来的花期里,还将有牡丹、芍药、紫藤、流苏、猬实、楸树、月季等陆续登场,一起到公园来,享受春日的馈赠吧。
西集万亩樱桃花盛放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地处北运河和潮白河两河环绕的西集镇,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每年4月中上旬,万亩樱桃花绚烂绽放,以沙古堆村为核心区域,沿河种植的大片樱桃树,构成了如梦如幻的樱桃花海。河水悠悠,倒映着烂漫的樱桃花,漫步在河边的骑行步道,洁白的花瓣纷纷飘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今年第一个客流高峰。”民宿老板曹艳红说,有不少老顾客提前预订了“赏花期民宿”。除了曹艳红,老庄户村的村民马淼也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毅然回乡投资,计划“以花为媒”发展家乡文旅产业,她创办的“马捌家运河仙草乐园”露营基地即将营业。
作为北京知名的樱桃小镇,西集镇过去的旅游旺季集中在5月底至6月底的樱桃采摘季。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赏花季的游客数量急剧攀升,每日游客量至少上千人。为此,依托近万亩樱桃花海,西集镇打造“樱桃+”业态,串联起林下露营、运河研学、骑行等新兴业态。其中,露营基地即将开园的“马捌家·运河仙草乐园”露营基地占地千亩,融合中草药科普与星空露营,提供“白天赏花、夜晚观星”的沉浸式体验;西集家宴以传统“二八席”为基础,融合鲜椒跑山鸡、酱焖鱼、杂贴饼子等地道美食,成为通州乡村美食的代表。随着民宿集群的不断完善,西集镇将田园风光与运河文化相融合,让游客在“住农家院、赏运河景”中感受慢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再过不久,西集镇的樱桃将硕果累累,届时这里将摇身一变,成为“第一仙果”的海洋,游客们可以在此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新鲜甜美的樱桃。
此外,精品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是西集镇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西集镇多家民宿凭借完善、贴心的服务,在全区乃至全市民宿行业中脱颖而出,在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