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民歌赏读会开启沉浸式展演,为观众奉上一场视听盛宴。
春日的城市副中心,81岁的常富尧与74岁的张国宝站在大运河畔的暖阳下,深吸一口气,带领研读团成员唱起了《通州运河号子》。二老布满皱纹的双手随着节奏摆动,俯仰间依稀可见当年运河船工拉纤领号的矫健身姿。“到啰——”一声悠长的吆喝回响在天空,研读团成员仿佛跟着老人的歌声回到百年前千帆竞发、热闹繁忙的运河码头。
这是4月11日播出的“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北京站研读行纪录片中的动人一幕。作为由五省图书馆联手打造的文化盛宴,“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阅读推广活动正用“可读可听可视可参与”方式让沉睡的民歌“活”过来走进你我生活。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大众有幸见证、思考、探究并展望主题阅读与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创新多元举措 见证别样传承行动
北京民歌阅读推广活动打破传统阅读推广仅依赖纸本文字的单一模式,首创“赏读会+研读行+专题目录”的三位一体架构,连接起感性与理性、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赏读会以沉浸式展演为核心,让民歌从沉睡文献中一跃而出,成为萦绕在观众耳边的动人旋律。
在“民歌赏读会”现场,耄耋之年的常富尧与古稀之年的张国宝深情演绎《通州运河号子》,那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嗓音,瞬间将台下500多位观众带回百年前运河码头繁忙的劳作场景。与此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周彬对《探清水河》的细腻诠释,也让老北京的爱情故事伴着悠扬民歌徐徐展开,历史的回响在会场久久不散。
研读行通过走访考察,带领读者实地探寻民歌文化的根系。在陈树林的书桌上,上世纪80年代采风的磁带、手稿见证了他为北京方言民歌传承付出的心血。75岁的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将磁带中的民歌转译成词曲文本,注释校正,编辑出版,让老北京“粥茶歌”的市井烟火气得以留存传播。
此次主题阅读推广活动还对图书馆纸本、磁带、光盘、数字等文献资源进行梳理,形成馆藏北京民歌专题目录。随着活动展开,图书馆将对相关文献进一步发现、搜集、整理和补藏,为民歌和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与传承提供丰富学术支撑和资源保障。阅读推广活动与文献资源建设同步推进,丰富完善图书馆馆藏内容,为公众提供多元阅读资源和选择,让北京民歌文化在数字化时代有了更便捷的传播、利用、研究的途径和机会。
融合多重元素 展现文化包容魅力
活动中,民歌的多样性、延伸性和融合性得以淋漓展现。同一首《茉莉花》,在江苏是婉约柔美的水乡风情,在河南则带着中原大地的浑厚质朴,在东北扑面而来的是黑土地的热情与豪爽,在北京版本中又融入京城特有的俏皮与洒脱。
令人欣喜的是,当外国友人跟着导读人陈树林学唱《好热的天》,用洋腔磕绊着念出“好热的天儿啊,挂竹帘儿啊”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一刻达到高潮。那些原本写在文献里的“族群互动性”,在会场化作欢腾的掌声与惊叹,展现出这次北京民歌阅读推广活动海纳百川的包容魅力。
聆听鲜活音符 感受文化生命律动
这一系列别出心裁的举动,让大众读到鲜活的民歌生命。老北京的市井烟火近在眼前,街头巷尾的热闹场景在悠扬或高亢歌声中徐徐铺展,往昔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人们还读到了珍贵的运河记忆,通州号子里,运河曾经的重要历史地位及相关经济、社会活动被生动记录,即便运河断流,这记忆仍绵延不绝。
文化传承带来时代温情,《水牛儿》以孩子的纯真视角,将难得吃顿好的质朴纯真、与蜗牛为友并分享美食的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新生代在传承民歌时不断赋予其新内涵,让文化赓续发展。
深耕阅读理念 焕发文化蓬勃生机
4月起,“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将继续“别样阅读”助民歌寻根,读者们或许会在天津码头寻找搬运工后代传唱的《画扇面》,赴河北井陉太行深处,与拉花戏传承人踩着高跷对唱《打酸枣》,在山西左权跟着羊倌学唱《开花调》,到内蒙古草原体验那达慕大会的长调……
当码头夯歌的震颤、羊鞭甩响的音符、马蹄踏出的节奏跃出纸面,从运河到草原,从渤海湾到太行山,只要还有人用乡音喊一声“到啰——”,文化的江河便永远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