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综合总第1155期 >2025-04-10编印

临河里街道南北东片区社区工作者——
头脑风暴“复盘”接诉即办
刊发日期:2025-04-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陈施君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接诉即办”则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温度计”。近日,临河里街道依托学习强基善治平台,将12个社区、3个筹备组划分三大片区,结合电影《您的声音》,围绕“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机制创新、难点破解及服务效能提升展开深度交流,通过案例分享、智慧碰撞,进一步提升社工队伍解题思维、破题干劲儿和立题的智慧,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以“绣花功夫”提升服务精度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朗芳园社区筹备二组作为北片区一季度主讲员,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刻诠释了面对居民的诉求,基层工作人员应有的“有解思维、善解能力和必解韧劲儿”。

朗芳园社区有老人反映家中地砖松动,筹备二组在历经入户核实、召开多方联席会无果后,自行购买修理工具,主动上门为老人修复松动地砖。负责人宋帅在分享时感慨:“地砖松动是一件小事儿,但如果我们只是以冷冰冰的条文向居民解释无法维修,那失去的将是民心。当我们向前站一步,用有解思维解决问题,收获的不仅仅是居民回访时的一句满意和解决,更是一颗信任的心!”

面对同一居民反复来电反映同一户邻居不同问题的案件,筹备二组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案件背后隐藏的可能是深积的邻里矛盾。“我们要善于捕捉诉求背后的深层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问题。”

筹备二组多次上门与两家分别促膝长谈,但双方均因各种理由拒绝见面调解。面对这一问题,宋帅以此题必有解的韧劲儿,以“他山之石攻玉”,找到两位当事人信任的朋友、家人当“和事佬”,终于促成了双方见面调解,在心理咨询师的破冰引导下,双方握手言和。

从“被动接单”到“主动治理”

各社区(筹备组)以居民诉求为镜为鉴,推动治理模式从“等问题上门”向“找问题解决”转变,实现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东片区东道主潞阳桥社区以“匠心共筑 畅通潞阳”理念为指导,创新实施“六通”工作法,以网格为单元,包楼社工为网格长,动员社区党员、楼门长、志愿者等自治主体协同“驻网”,培育更多“社区能人”,让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以庞大的自治网络实现信息互通、民意畅通、治理融通、便民联通、心气舒通、“潞”路畅通。

华星园社区作为南片区主讲员,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下班时刻,居民楼电梯突发故障,华星园社区沉着应对,提前“预判”启动应急预案。社区书记担任应急小组组长,“兵分四路”进行正向宣传、秩序维护、服务保障、协调联络,截至当日22点,被困在楼下的25户居民全部顺利回家,电梯比预期时间提前12小时完成维修调试。

用好“错题本”和“经验库”

交流会上,三大片区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民声是镜子,行动是答案。接诉即办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治理的新起点。各社区、筹备组负责人均表示:唯有用好接诉即办这一“错题本”和“经验库”,用心用情当好居民的解压阀,用法用脑化身足智多谋的解题人,方能将“您的声音”变为“幸福合唱”。

下一步,临河里街道将以自治为抓手、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根基、共治为纽带,通过片区伙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将居民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将“民生痛点”转化为“幸福支点”,共同书写有温度的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