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4月5日清明时节,永乐店镇大集化身非遗文化“活态博物馆”,一场由镇综合文化中心策划的“清明遇见非遗”主题体验活动在此火热开展。青团手作飘香、太极刚柔并济,非遗文化与市井烟火碰撞交融,让千年的清明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
“揉面要‘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在青团制作体验区,工作人员手持艾草汁浸润的糯米团,向围满长桌的市民演示古法技艺。随着翠绿的面团包裹住豆沙与咸蛋黄,蒸笼里升腾的热气裹挟着艾草清香,将“清明食青团祛湿散寒”的养生智慧娓娓道来。
现场家长带着孩子捏出兔子、元宝等创意造型,00后大学生小林举着手机直播:“原来江南的青团用麦草汁,咱们北方的艾草青团更讲究温补功效!”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的破壁对话,让这项传统食俗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代际传承。
集市西门的空地上,国家级非遗李氏太极拳展演掀起高潮。十位红衣少年腾挪闪转,刚柔相济的招式引得喝彩不断。当7岁的队员王浩然以“白鹤亮翅”定格时,围观群众手机快门声响成一片。“能摸摸你的练功服吗?”表演结束后,几个中学生围着少年队员追问拜师细节。在临时设立的体验区,太极队员手把手指导市民感受“劲起于足,主宰于腰”的武学精髓,00后上班族张先生擦着汗感慨:“打完一套拳,比健身房撸铁更解压!”
“以前总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今天才发现是能玩能吃的‘活历史’。”带着女儿制作青团的李女士道出众多参与者的心声。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非遗+市集”模式,将沉浸式体验植入烟火气十足的民俗场景,既让太极、青团制作等非遗项目走下“神坛”,又以节庆文化为媒搭建起传承新平台。永乐店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张立平表示,当日活动吸引超2000人次参与,后续计划将非遗体验常态化植入传统节庆,打造“可带走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