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若晨)近日,通州区“绿色清明 文明祭扫”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活动在马驹桥镇海子墙公园举行。活动通过多元互动形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积极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当大运河的晨雾漫过燃灯塔的眼角……”在通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五个一百”文艺骨干宣讲员、百姓名嘴宣讲员的舞蹈表演和诗朗诵中,活动拉开序幕。护林员、消防员与志愿者代表纷纷发出文明祭扫倡议,号召大家采用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环保方式寄托哀思。随后,主持人接连抛出趣味问题,“清明节起源于哪个朝代?”“清明节在哪一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明祭扫的方式有哪些?”台下观众踊跃回答,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活动现场还设置清明诗词会、知识“快问快答”等六大互动体验区。“移风易俗我承诺”签名墙前,72岁的王先生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写下名字后,又招呼孙子帮自己转发网络祭扫链接。手绘风筝互动区,多组家庭正伏案创作。“我要画一棵大树,因为姥姥最喜欢在树下乘凉。”小女孩正用绿色蜡笔绘制风筝,用最纯粹的方式表达着思念。清明诗词会互动区已排满了人,大家正兴致勃勃地为展板上的清明古诗词填空。今年68岁的马驹桥镇居民范女士刚体验完投壶,又直奔“快问快答”区,回答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问题。
“这些趣味活动既能让我开心,又学到了文明祭扫知识,尤其还学到了网络祭扫的流程,回去之后不只是自己要做到,还要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到文明祭扫中。”范女士说。
据了解,今年通州区以清明节为契机,策划实施主题为“清明追思承文脉 移风易俗谱新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活动,发动全区6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05个首都文明村镇、130个首都文明单位、20个首都文明家庭积极参与,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云祭英烈、清明诗会雅集、踏青赏春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理性追思、文明祭扫的社会新风,助力“副中心有我”文明风尚培育,持续深入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