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柴嵘)近日,国家卫健委等两部门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涵盖乳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食品等重点领域。其中,食品标签新标准首次引入数字标签技术,并明确要求预包装食品强制标示致敏物质、禁用“零添加”等误导性宣传。
此次发布的新标准包括食品标签、特殊膳食、食品添加剂等8大类。新规要求食品标签强制标示麸质、花生等8类致敏物质,并以加粗、下划线等方式突出显示;同时明确预包装食品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避免消费者误解。在日期标示方面,新标准推行“到期日”形式,6个月以上保质期食品可仅标示到期日,不再强制要求标注生产日期。
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消费者扫描包装二维码即可通过放大页面、语音讲解等功能获取全面信息,解决传统标签字体小、信息查找不便等问题。目前已有400余款食品试点应用数字标签,未来将逐步覆盖更多品类。
此外,新修订的营养标签标准将强制标示营养素由4项增至6项,新增糖与饱和脂肪(酸)含量要求,并规定预包装食品需标注“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引导健康饮食。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新增6类产品,填补国内脂肪代谢异常等婴儿特医食品空白;《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等标准则调整添加糖供能比,优化婴幼儿营养供给。
在过程管控方面,《调制肉制品生产卫生规范》等3项新标准强化肉制品等重点品类生产环节风险控制。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同步升级,新增诺如病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29项检测方法,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达1660项,覆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