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集体林场,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智能摄像头。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陈施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东南隅,郁郁葱葱的林地间,张家湾集体林场正通过科技赋能探索平原生态治理的新路径。依托“智慧脑”管理中枢与“智慧眼”监测体系的协同创新,这座集体林场不仅实现了管理效能的跨越式提升,也在全市范围内树立起降本增效的示范标杆。
走进张家湾集体林场的指挥中心,一块覆盖整面墙壁的电子大屏正实时跳动着林场数据。2021年起,林场引入“智慧大脑”,构建了云端的“数字孪生林场”。每一片地块都有一个二维码,手机扫码就可以看到这片地块的负责人、联系方式,有问题可以直接联系负责人反映;也可以通过扫码了解到林地树木种类、数量、生态科普小知识等内容。大数据管理系统让每一个项目、每一步操作都在系统中形成数据。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经营,林木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不仅如此,林场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入库、验收、到货以及后续报废流程都实行了系统化、标准化验收流程。“任何采购都要在系统中查库存、比对供应商、签批。全程留痕、轨迹可追溯、信息公开透明。”张家湾集体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张红丰介绍,系统还具备绩效考核、成本对比、人资管理等功能,让林场实现流程化、规范化生产经营。
在智慧管理矩阵中,“智慧眼”防灭火平台尤为亮眼。张家湾集体林场是北京平原生态林中首家使用“地表火”林区火情探测系统的林场。
系统采用环境光能自主供电,通过AI火焰烟雾识别技术,对植物纤维燃烧所释放的中波红外、紫外等特定光谱及其闪烁特性进行准确检测,会在15-30秒内快速识别火情并向安全员发出定位预警信息与现场照片。这个“防灭火平台”的主要特点是能监测小火,发现较早,报警较快且定位准确,可全天候自主值守、智能检测与预警,从而实现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的根本目的。
如今,穿行于张家湾集体林场的步道间,AR导览屏向游客展示着树木的“数字身份证”;智能喷淋系统正在试点,可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错落分布的本杰士堆经过精心设计,提供了适合不同小动物的栖息空间。
管理好不好,小动物最有发言权。“智慧眼”镜头下,留下了许多动物、昆虫、鸟类活动的身影。如雉鸡在森林里悠闲地漫步,可爱的喜鹊大家庭在湖水边聚会,目前已经监测到了野生鸟类53种,包括小天鹅、长耳鸮、雀鹰、红隼、白胸苦恶鸟等。
“我们将继续深化智慧林场建设,同步探索更多应用场景,让这片生态绿不仅成为城市‘绿肺’,更成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张红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