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140期 >2025-03-19编印

纠正不当市场干预行为 审查标准细化为66项具体情形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4月20日施行
刊发日期:2025-03-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张楠)为提升公平竞争审查质效,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市场监管总局总结《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情况,研究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工作要求、规范审查程序,加大纠治当前各方反映突出的不当市场干预典型行为,助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该办法将于4月20日正式施行。

《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审查标准,将《条例》规定的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市场准入和退出、限制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等4个方面19项审查标准细化为66项具体情形。

例如,《实施办法》将不得限定经营、购买或者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规定,细化为明确要求或者暗示,限定经营者所有制形式、注册地或者设定其他不合理条件,设置不合理的项目库、名录库,通过奖励性或者惩罚性措施限定交易等5种不得实施的具体行为,涵盖了当前监管执法中发现限定交易问题的主要类型,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在审查工作中逐一对照理解和把握。

此外,目前企业对有的地方强制在本地投资经营或者设立分支机构反映较多,《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开展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实施变相强制的行为。又如,在大家普遍关注的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领域,《实施办法》规定不得要求优先采购本地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不得将经营者取得业绩、奖项荣誉、缴纳税收社保的区域及注册地址等作为招标、加分条件,并不得用于评价企业信用等级,也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公示时间、响应时间等。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涉及范围广泛,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标准、监管执法等涉及经营者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都需要进行公平竞争审查。为此,《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注重加强与有关政策制度的衔接,增强制度规则的统一性。

比如,在市场准入部分,加强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衔接,明确了不得在负面清单之外违规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违规设立准入许可、违规增加市场准入审批环节和程序、违规增设市场禁入措施等具体情形。

又如,《条例》禁止违法违规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有的地方在出台经济促进、招商引资等政策时,对这一要求把握不准,有的搞变通、“打擦边球”,也有的“一刀切”,一律禁止财政奖补行为。这次出台《实施办法》,一方面规定不得以外地经营者将注册地迁移至本地、在本地纳税、纳入本地统计为条件实施财政奖励或者补贴;另一方面明确了“特定经营者”的内涵,即“在政策措施中直接或者变相确定的某个或者某部分经营者,但通过公平合理、客观明确且非排他性条件确定的除外”。这样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遏制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行为,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增强政策实施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