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人
花丝镶嵌
面塑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记者 唐建/摄
掐丝珐琅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石峰 张群琛)珠光宝气的花丝镶嵌、惟妙惟肖的“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铿锵有力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记者从通州区文旅局获悉,目前全区共有1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7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通州的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已成为推进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丝镶嵌历史悠久,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目前位于张家湾设计小镇的东方艺珍花丝镶嵌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正在一丝不苟地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基地也通过参加文化市集等方式,让更多人体验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通州与花丝镶嵌有着颇深的历史渊源。花丝镶嵌用料珍奇、工艺繁复、成品精美,自明清时期就是皇家御用之物,而在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精通花丝镶嵌等各类手工艺的能工巧匠也向北集结,并聚集在通州以及河北北三县一带。其中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仅带来了大批的手艺人,也将南方花丝镶嵌的风格带到北京,并充分融合。
“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曲儿含南腔儿,闲号儿独一份儿。”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也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这本是漕运鼎盛时期漕工们工作时的民歌,如今已经成为通州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成为各种运河文化活动的开篇表演。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可以分为10种,囊括了漕运的各个环节,而且部分号子的歌词和曲调更是融合了运河流域的地方特色。此外,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中的“闲号”可谓独一无二,里面夹杂了儿化音与通州方言,听起来极具地方特色。
近年来,通州区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成效显著,目前通州区希尔顿酒店、亚太花园酒店、东方宾馆及城市副中心会客厅均设置以“通”字为设计原型的非遗驿站,将通州文化书籍及非遗作品巧妙结合,让市民近距离欣赏通州代表性非遗艺术作品。同时制作非遗有声书,这些有声书以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为基础,将其中的故事、传说等民间文艺作品,以有声剧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和再创作,讲述和传播通州运河文化。此外《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通州运河龙灯》《通州里二泗小车会》等6项非遗已经完成了口述史编撰工作。
将非遗文化融入蓬勃发展的副中心文旅市场中,可以让非遗焕发新活力。记者了解到,通州区文旅局将拓展“非遗+”融合范围,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现代科技促进非遗传承。加强非遗资源挖掘利用,在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中融入非遗元素,打造非遗体验线路。充分利用VR/AR技术,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促进非遗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性研发和互动化传播。
加强非遗展示空间建设,加快启动通州区非遗展示中心项目前期研究,在大运河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张家湾古镇等区域引进非遗传习、展示和体验项目,鼓励引导街道建立非遗小微博物馆、非遗体验馆等非遗展示空间。将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统筹辖区剧院、剧场资源,支持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展演。深入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进社区、进校园,加强社会化传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