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综合总第1137期 >2025-03-14编印

给辖区内规上企业送政策
马驹桥镇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刊发日期:2025-03-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通州区马驹桥镇正在全力冲刺今年一季度开门红。昨天,马驹桥镇举办“马驹桥镇一季度开门红系列活动暨规上工业企业政策宣讲会”,马驹桥镇、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以及银行为金桥科技产业基地7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送来了金融、用地、科创等方面的新政策。马驹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为辖区内多个产业园区进行了政策宣讲,同时也将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纳入一季度开门红的奖励范围,今年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慧物流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产值正增长企业最高可获千万奖励

2024年《亦庄新城马驹桥智造基地控规》获得批复,已经成立20余年的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正式拓展为亦庄新城马驹桥智造基地,金桥基地也成为“两区”政策叠加高地。今年1月14日印发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措施》,对于正在全力冲刺第一季度开门红的企业来说,这是良好的“助燃剂”。

经开区科技和产业促进局工作人员陈丹丹介绍,《措施》中包括巩固扩大工业发展优势、大力支持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全面释放内需潜力促消费、加大企业培育支持力度等方面。而在第一季度的工作中鼓励工业企业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为实现经济增长稳中有升多作贡献。对于2025年第一季度产值实现正增长的工业企业,按第一季度产值增量部分的0.5%给予支持;增速达5%,按第一季度产值增量部分的0.7%给予支持;增速达10%,按第一季度产值增量部分的1%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对于科技服务业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按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量部分的0.5%给予支持;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速达6%,按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量部分的1.2%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于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达到3000万元、增速达到8%的企业,给予增量部分1%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搭建大模型 为企业精准送政策

好政策是冲刺一季度开门红的保障,让企业获知并用好合适的政策亦是关键。联东集团产发总监薛栋梁介绍,联东U谷作为亦庄新城马驹桥智造基地中的产业园之一,目前园区内入驻企业2000余家,为了帮助园区内企业冲刺一季度开门红,集团从政策和金融两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政策方面,联东集团政策部会及时将相关政策带给企业;而在金融方面,联东集团与银行合作开发了金融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薛栋梁介绍,通过走访园区企业发现,部分企业对于相关政策了解不及时,同时进行政策申报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不少企业进展缓慢。于是在两年前,园区专门为企业搭建了政策数据大模型。这款大模型可以针对园区内的不同企业,做到政策的精准推送,同时大模型实现了政策申报时的精准提醒,以及生成准备材料的目录,极大节省了申报时间。

“目前这款大模型还在持续优化中。”薛栋梁介绍,目前联东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产业园近300个,园区企业近2万家。各地惠企政策相应出台,园区企业的需求在不断更新,所以大模型内的数据也要不断完善,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首次将仓储等行业纳入奖励范围

2024年,马驹桥镇坚持以“产业为基”,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其中工业经济跨越式增长,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增长两倍以上;产业发展质效优,固投全年超290亿元,财税收入总体平稳;产业优势持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超290家,专精特新企业90余家;中芯京城一期、小米汽车一期等项目稳步扩产。

日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马驹桥镇来到物流基地,为园区企业宣讲最新政策,会上首次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纳入一季度开门红政策奖励范围,为企业送上“及时雨”。记者得知,园区内多家企业自开年来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中外运物流华北有限公司一季度预计增速超60%;北京苏宁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北建通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预计增速均突破5%。

马驹桥镇已经正式启动本年度企业走访季,第一阶段为截至3月底,确保完成一轮本区域所有规上企业全覆盖走访,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奠定基础。走访过程中,马驹桥镇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跟踪落实机制,汇总报送企业诉求协同解决;同时积极宣介惠企政策,积极做好各项政策兑现,并为企业搭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交流对接平台,形成重点项目清单、银行产品清单、建筑企业清单、物流企业清单,组织金融、建筑业、运输业等企业开展对接;最后与企业沟通并明确一季度和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马驹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马驹桥镇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慧物流、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积极争取通亦两地产业部门的政策、人才等支持,切实打造产业发展新名片。加快基础设施、公服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物流园区新建污水临时处理厂、团瓢庄集租房、环宇东四路等工程,积极推进市政水接入与水源置换工作,营造良好宜业宜居环境。

本报记者 张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