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135期 >2025-03-12编印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举行答记者提问:
听人大代表讲履职尽责的故事
刊发日期:2025-03-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高枝 范俊生 宋佳音

昨天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返乡创业、文物保护、纠纷化解……来自不同领域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通道”,以鲜活的履职故事,讲述了身边的变化与成就,传递着民情民意,奏响了砥砺前行、共谋发展的奋斗强音。

赵昭代表:农村和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一个姑娘家大学毕业不去城里工作却回乡养牛,图什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说:“我们这一代人考上大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要回来改变家乡的落后。”

创业开始,没有资金,赵昭贷款买来牛犊、盖起厂房;没有技术,她抱着专业书籍啃硬骨头;没有经验,她虚心向村里的牛把式请教。从50头小牛犊养起,赵昭的养殖场慢慢起步。

如今,赵昭流转养殖基地225亩,同期饲养肉牛4000头,流转种植基地2000亩,实现种养结合,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民致富。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技术指导、产业帮扶,赵昭帮助200多个贫困户成功脱贫。“农村需要年轻人,农业需要年轻人,对年轻人来说,农村和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赵昭说。

樊九平代表:屁股端坐在老百姓一面 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纠纷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被乡亲们称为“樊公道”。从事调解工作23年,化解大小矛盾纠纷2000多起,樊九平介绍了自己总结出的秘诀。

樊九平说,自己从小喜欢陕北说书,回到家乡后,乡亲们一有大小矛盾纠纷都找自己评理说事。抱着一碗水端平的理念,他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从此走上了“说事儿”之路。

樊九平总结出调解矛盾的五种“心”:一是要有“信心”,面对矛盾纠纷,要有一种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信心。第二是“公心”,做到公平公正,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纠纷。第三是“耐心”,有的纠纷比较复杂,一次两次是调解不好的,要多次上门说法说理。第四是“细心”,要经常走访查问,早介入、早化解。第五是“初心”。他说:“作为一名村支书,又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实践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调解工作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门,矛盾不上交’,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王秀英代表:实现沙地变良田的梦想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的家乡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的南部。谈起自己的家乡,王秀英提到了一句顺口溜“无风三尺土,有风日打灯”,“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代代彰武人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

随着“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的探索实施,目前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推进了13公里。王秀英介绍说:“平均风速降低,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与此同时,依托“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王秀英所在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硬是在沙地上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

卓娅·巴合提代表:

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

“2024年,一部《我的阿勒泰》让全世界认识了我的美丽家乡。这里不仅风景秀美,还有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讲述了如何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的故事。

卓娅·巴合提在调研中发现,我国西北地区岩画类石质文物类型丰富,体量较大,经野外长期的气温变化、风吹剥蚀、生物侵害,逐渐生成岩体裂隙等多种病害。她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数字化采集手段,更好呈现文物保存现状,完整并及时展现相关图案及保留研究资料。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答复和推动落实。

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普查队员们奔赴天山南北,全面摸清“家底”,准确记录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环境,全面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我们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卓娅·巴合提说。

李东林代表:

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有两“变”

作为来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车株洲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分享了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的企业,85%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李东林说,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8%,成功实现了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撑了我国轨道交通的全面领先、全链领跑。

李东林认为,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重点有两个“变”:一是“聚变”,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拥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二是“裂变”,中车株洲研究所依托轨道交通的技术积累,裂变孵化了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交通与能源装备双集群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有力服务于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