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133期 >2025-03-10编印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城市副中心牵动代表委员的心
刊发日期:2025-03-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让青年活力空间嵌入城市肌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功能、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建设,为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吴晨代表

建设高品质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如何让更多青年人才与首都北京双向奔赴、互相成就?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带来了自己的新思考,“青年是城市创新活力的核心引擎,北京应高度关注青年发展环境,把青年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持续驱动创新活力。”

顶尖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蓬勃发展的高科技企业、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吴晨看来,北京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丰富就业机会和良好生活环境,应发挥优势,以制度创新提升软环境,凝练多元包容的城市气质。加强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灵活度和适配性,特别是针对需要一定积累的行业,根据行业特点推出差异化、有耐心的长期扶持方案。用好北京创新创业优势,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专业指导等,帮助解决青年创业群体起步融资难、研发风险高等问题。

“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对年轻人有着独特吸引力。”说到这里,吴晨讲述了一幅宜居乐活城市的美好图景,“重点打造年轻化、国际化、复合型社交空间,将分散的咖啡店、艺术展馆、宠物友好公园等青年活力资源通过主题步行道串联,形成可探索的城市漫游路线。利用旧厂房或街区改造潮玩空间,开发复合型空间,日间提供咖啡轻食,夜间切换为音乐酒吧场地,建设融合书店、展览、创意市集的青年社区。激活城市边角空间,实施‘百个城市客厅’计划,将高架桥下、建筑夹缝等‘城市负空间’改造为复合型社交节点。在大型绿地嵌入餐饮零售、运动体育、文化艺术等业态,满足青年人多样化公共空间需求。”

在便利青年群体生活方面,吴晨认为,应提升城市公共与共享交通友好度,实施“地铁站最后一公里”计划,在日均进出站客流较大的地铁站出入口建设“共享交通枢纽”,设置智能单车立体停车库,局部适量投放共享电单车,在早晚高峰试点自动驾驶接驳小巴。鼓励将封闭围墙改造为连续商业界面,通过政策引导与空间改造激发沿街界面活力,形成“烟火气+品质感”共生的青年友好型街道场景。

吴晨建议,推动各类国际交往场所软硬件配套建设,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汇聚北京。打造青年文化精品,建设全球视野下的年轻力品牌引领标杆。

马永平代表

京津冀“一卡通”跑出民生服务“加速度”

“我手中的这张卡,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好写照。”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副院长马永平代表手中的一张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张蓝色的卡片,其实就是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社会保障卡。

马永平介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她所熟悉的医疗领域来说,当前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已经实现6.4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卡通用”,三省市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910多家、项目达60项。

协同推进,让“一卡通”跑出民生服务“加速度”。据介绍,2024年9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大常委会通过协同立法,出台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服务保障,推动一卡多用、跨省通用。

规定明确,三地共同编制“一卡通”应用项目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及时向社会公布。针对群众使用社保卡的高频场景,重点明确“一卡通”在人社服务事项、医疗机构、交通线路、旅游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为鼓励更多应用创新,规定还明确依托京津冀“一卡通”推动实现更多公共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和社会领域场景集成应用。

如今,不止在医疗领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三地居民享受到了“一卡通”带来的便捷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三地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人社领域等多个场景,实现了25项人社服务事项、3900多条交通线路、193家旅游景区、23家博物馆、171家图书馆等“一卡通”应用。

今年全国两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是马永平关注的焦点,她建议,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功能。“已经很方便,可以更方便。”马永平说,希望通过完善功能,让三地老百姓在医疗异地结算、实时付费等方面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韩敬群委员

以优秀文学作品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既繁盛了沿途数千里的经济,也沟通了南北方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建议,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个性化的表达,赓续前辈薪火,传承千年运河文脉,并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韩敬群表示,大运河是流动的,沿途的各种新鲜事物、文化、思想,乃至各种人才也随着运河水进京,为北京城带来了灵气,也为北京的文化艺术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大运河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创作。上世纪80年代,北京作家刘绍棠的运河系列作品风靡一时,以清新灵动的风格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载入文学史册。2021年,北京作家王梓夫耗时20年推出的《漕运三部曲》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再现了运河两岸的风俗民情、世道人心。

“这些优秀作品深受大运河文化的滋养,同时也在传承大运河的千年文脉。”韩敬群说,“比如,近期就有一部写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作品《北上》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正在播出。”韩敬群介绍,由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上》,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中国人的生活与运河的关系、中国知识分子与时代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曾荣获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除了此次被改编为电视剧外,《北上》还被改编为音乐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大运河文化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传播得更开更广。”韩敬群说。

“大运河题材的作品要寻找到个性表达。”韩敬群建议,不管是哪里的作家写大运河,都要与当地独特的地域特征相结合。他表示,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北上》已达成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泰文等10余个语种版权合作,“希望有越来越多像《北上》这样的优秀作品,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传播,进而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