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度假区、运河商务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三大文化设施……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以来,重点功能区诞生了一大批极具吸引力的地标建筑。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副中心一些“曾被遗忘的角落”,借助“听诊器”“绣花针”“放大镜”等城市精细治理的法宝,已成功变身充满活力的“金角银边”,融入地区居民的生活。
九棵树 “听诊器”
上周五下午五点半,当记者走进九棵树街道馨园公园时,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粗略一数,现场至少50位小朋友。沙坑、滑梯、爬架、跷跷板……可玩的项目真不少。
地处小区之间的“方寸之地”,馨园公园不大,分区却不少。除了儿童游乐区,还有适合成年人健身、下棋、写地书的场地。“去年10月开园即火爆,周末同时在园人数经常突破500人。”通州区城管委工作人员王嘉杰说,改造前,这里是一个建成20多年的小广场,水系景观很破旧,家长来遛娃,都不敢撒手,生怕磕了碰了。
作为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中典型的“金角银边”空间,馨园公园该如何改造?面对这项“众口难调”的工作,通州区城管委联合九棵树街道办事处,收集居民意见200余份,经过梳理“听诊”结果,工作人员发现,居住在周边的老人和小孩对活动场地的需求最迫切。
记者发现,聚焦老人小孩诉求,改造提升后的馨园公园,有不少体现“用户思维”的地方——比如,儿童游乐区的地上全都铺着塑胶,照明灯底座的螺丝也都埋了起来;整个公园里,所有座椅都装上了扶手,“这是很多老人提出的意见。没扶手的话,起身的时候特别容易摔着。”王嘉杰说。
台湖 “绣花针”
一根“绣花针”,串起了台湖演艺小镇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的“万条线”。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口袋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常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观众朋友,肯定对剧院西侧的停车场不陌生。过去,大家停好车后要沿着台湖西路一直走到剧院正门,路边的水沟、架空线非常不符合演艺小镇的气质。
如今,明沟改暗渠、架空线入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开放式口袋公园。公园里,迎客松与花砖墙相互映衬,园艺景观错落有致。去年5月落成后,正赶上台湖爵士音乐节,很多表演者自发来公园里排练、找灵感、交朋友……
改造提升的过程中,“体验感”是设计师刘洪强特别关注的地方。公园里,一个个全息投影灯可以根据舞美艺术中心现阶段的演出剧目,把精彩画面投射到地面上,来看演出的市民,沿着公园的灯光,能一直走到艺术中心院子里,特别有气氛。
公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精细化理念。比如,“艺源之门”景观节点的花砖墙上面,图案是国家大剧院的剪影;“城市舞台”景观节点的镂空铝板,恰似大运河上泛起的涟漪……
宋庄 “放大镜”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梦工厂”,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郁。近期,随着50件雕塑作品布置到位,“宋庄艺术区户外美术馆计划”让艺术之美融入城市角落。
“户外美术馆是个广义概念,打破传统美术馆的界限,将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户外空间中。”宋庄镇党委书记任存高说。
经过30多年发展,宋庄已经聚集了大约7000名艺术家,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艺术家群落。“宋庄艺术区户外美术馆计划”由宋庄雕塑协会与宋庄陶瓷协会共同承办、实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户外美术馆丰富了宋庄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趣味,也增加了一个艺术家与市民‘对话’的机会。”雕塑家钞子伟的作品《拓荒牛》《老黄牛》《史迹》,已经摆到了宋庄艺术市集南门外。
“户外美术馆计划”包含宋庄艺术生活广场、小堡文化广场等9个展示地块,每个地块的间距均小于800米,非常适宜步行与自行车串联。其中,宋庄美术馆—文献馆室外等4个地块已经布置了50件户外雕塑,小堡文化广场等5个地块将给未来更多优秀作品提供“留白空间”。这些摆放在户外的雕塑艺术品,如同一个个“放大镜”,进一步凸显了宋庄的艺术魅力。
本报记者 陈强/文 常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