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员查看茶树菇长势。(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本报记者 田兆玉
这儿是通州区最大的茶树菇种植基地,每天产量超六千斤,新发地市场里售卖的茶树菇一半都来自这里。记者日前来到漷县镇西黄垡村,探寻茶树菇生长的秘密。
每天产六千斤鲜茶树菇
凌晨三点,天边还未出现曙光,昏暗的大棚内,一簇簇茶树菇已从菌棒里探出头来,棚内满是菌香。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茶树菇,经过分拣,送进冷库打冷,保证从采摘到市场都保持原生态的新鲜。这些茶树菇最后通过打包、装箱,将直接送往新发地农贸市场。
据园区负责人高艳菊介绍,为了保证茶树菇的高产,园区投资千万元,专门为茶树菇打造智能温控大棚。园区每天都有超六千斤的鲜菇等着被采摘、分拣、打包,这里务工的村民们也过上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舒心日子。
高艳菊随手拿下一簇递到记者手中,茶树菇表面并没有太多水分,手感也富有弹性。“咱家的茶树菇都是没打药没泡水的,一摸就能摸出来。”她告诉记者,茶树菇优良的品质是园区能够一直占领市场的秘诀。“我们园区产量十分稳定,能够保证一年四季不断供,每日能够供应整个新发地茶树菇的50%。”
春节期间,高艳菊抓住市场火热之机,带领工人忙着摘菜,为市场供货。“春节是大家团聚的日子,也正是市场对蔬菜需求大的时候,除了茶树菇,用来包饺子的韭菜、茴香更是畅销。” 高艳菊说道。
从公务员到农场主
北京睿扬通源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位于漷县镇西黄垡村,占地面积138亩。2007年,农场主高艳菊还是一名有稳定工作的公务员,可是她一直有一颗做农业的心,于是在通州漷县镇西黄垡村租了一块地种蔬菜。“主要是心里的创业激情被点燃,加上对农村有感情。”高艳菊说,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情有独钟。
“做农业是需要有一点情怀的,太功利肯定做不好、做不长。”这是高艳菊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深耕农业十余年,她交过“学费”,尝过失败的滋味,经常感受到农业领域在新理念、新科技、新模式探索中的步履维艰,但她都咬牙挺了过来。
高艳菊买来各类农业书籍刻苦钻研,每次区里组织的农业培训一次不落,“培训结束后我都厚着脸皮问老师很多种植中疑惑的问题,还加上联系方式,方便后续咨询。”
菌菇种植刚起步时并不顺利。高艳菊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以及区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心的推荐,将目光转向了菌菇种植。“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菌菇逐渐成了市民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然而北京的菌菇市场是存在缺口的,主要是从福建等种植菌菇的大省调货。”她主动前往福建、云南等种菌大省学习技术,寻找人才。“现在园区里待了十几年的技术员就是那时从福建挖过来的。”在密集的培训学习中,高艳菊不仅掌握了种植流程,还碰撞出了很多新的思路。
“培育菌菇很艰难,经过无数次失败,耗费大量时间,但我坚信一定能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园区最终成功突破了茶树菇健康种植以及高产的技术。
自2008年以来,园区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已建成高标砖钢结构温室大棚32栋,占地50亩,装配式日光温室1栋,占地3亩,连栋大棚1栋,占地12亩,大跨度温室4栋,占地15亩。年产蔬菜1500吨左右,每年产食用菌1000吨左右。
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园区还专门为村里的一些妇女提供工作岗位。“我们调整了工作时间,方便她们照顾家里。”高艳菊说。此外,村里的妇女还能加入家庭种菌的行列。
近年来,园区采用“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强化综合管理,提升园区标准档次,目前已取得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认证,获得了通州区蔬菜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基地、妇女创新创业基地、北京市妇女双学双比基地等称号。
“接下来,我们还想将菌菇种植规模继续扩大,将我们自己的园区品牌继续做大做强。”高艳菊介绍,近年来,园区建立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产品可追溯。为连栋大棚配备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并将智能硬件接入到智能手机控制系统,不断向数字化管理迈进。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园区筹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对上市蔬菜提前把关,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到了实处。高艳菊说:“未来,我们将把园区建成集农业种植、观光采摘、生态休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于一体,多元化、创新、综合的休闲农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