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佳航
近年来,通运街道深化落实区委“11311”工作体系,贯彻“温暖楼门 和谐邻里”理念,以“热线+网格”治理模式为支撑,积极实践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邻家邻”工作法,聚焦“楼门”这一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围绕六个共同(即共同空间、共同行动、共同协商、共同故事、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开展楼门自治,建设楼门共同体,打造“睦邻善治”的温暖家园,实现“和谐邻里一家亲”。
楼门长成居民身边贴心人
在通运街道,总能看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清理小广告、摆放杂乱的自行车、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册……这些都是通运街道楼门长忙碌的身影。作为社区治理中的催化剂、助推器,他们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力量,祁桂英就是其中一员。
“张大爷,楼道里这纸箱子是您家的吧?存在消防隐患,我帮您扔到楼下的回收箱里了啊。”在日常生活中,祁阿姨就像楼门里的和煦春风,与邻里相处得极为融洽。无论是在楼道中偶然相遇时的亲切寒暄,还是在生活中为邻居们提供的小小帮助,都让邻里间的情谊越发深厚。
近年来,通运街道楼门长队伍已扩大至970余人。街道鼓励楼门长积极参与居民急难愁盼事项处理,将“麻烦事”变成“方便事”,成为居民身边的“贴心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楼门长既是扎根副中心的居民,更是社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通运街道坚持把楼门长作为凝聚邻里力量、助力基层治理的关键纽带。以“热线+网格”模式为支撑,做实“街道-社区-网格—楼门”四级社会动员工作体系,以楼门长“头雁”作用,带动楼门居民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以小楼门撬动社区大治理。
系统培训点燃社区自治“引擎”
通运街道始终把楼门长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于2024年成立“邻家邻”楼门长培育学校,有序推进楼门长培育课程,覆盖辖区内的11个社区、4个村及2个社区筹备组。课程紧紧围绕社区治理新问题、技能提升新需要,对辖区楼门长进行系统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相匹配的楼门长队伍。
专题授课、案例分享、参观学习、议事讨论……在楼门长培训课程的“集训”中,“红色课堂”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开展宣讲,强化思想引领;“业务课堂”普及安全应急、物业知识等内容,提升楼门长履职水平;“移动课堂”利用辖区资源,组织参观街道重点施工项目,引导楼门长以亲身感悟带动居民支持社区工作。
除此之外,在各类经费的支持下,“实务课堂”鼓励楼门长参与申报楼门共同体建设“微创投”项目,引导楼门长关注邻里需求,自发开展环境治理、楼门改造等活动。
“五微”行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近年来,通运街道坚持社区牵头“搭好台”,楼门长自主“唱好戏”,积极探索社区自治新模式。以“五微”行动为有力抓手,全面激发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助力社区自治“满格”运行,让社区治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微”行动涵盖“微动员、微调解、微治理、微活动、微服务”,每项行动都精准发力,直击社区治理的关键环节。街道积极落实“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深入挖掘居民的多元特长,将居民的热情与才能汇聚成志愿服务的强大力量。在楼门文化建设、应急维修、公共设施粉刷等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居民们踊跃参与,纷纷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成为社区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与此同时,街道持续深化“热线+网格”工作模式,积极引导楼门长成为社区的“贴心人”,主动关心邻居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特殊群体等,为他们送上温暖与关怀。楼门长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策划并开展了上百场精彩纷呈的楼门活动,如春季健步行、秋季运动会、节日文艺演出、邻里才艺展等,让街道成为充满活力的欢乐家园。
基层治理永远在路上。通运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翔表示:“通运街道将持续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邻家邻’工作法,不断探索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路径,建设更高水平的楼门共同体,为实现‘近悦远来 心向往之’的治理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