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2025过年返京记总第1110期 >2025-02-06编印

2025记者返京记
刊发日期:2025-02-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5 青岛 王垚之 (3) 拷贝.png

3-4 唐山 张钊齐 (2) 拷贝.jpg

3-2 唐山 张钊齐 (1).jpg

3-1 苏州.jpg

3-11 微信图片_20250205234241 拷贝.jpg

3-9 微信图片_20250205232901 拷贝.png

3-8 青岛 王垚之 (1).jpg

3-7 青岛 王垚之 (2).jpg

3-6 青岛 王垚之 (4).jpg

3-5 唐山 张钊齐 (3) 拷贝.jpg

终点即起点,旅途是征途。乙巳新春,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各路记者编辑们返乡又回京。行李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带上了来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礼物,有大火的冰箱贴,有好玩儿的文创产品,将来自运河北首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而返程时,一份份来自家乡的文创礼物也被装进行囊,既是对游子的一份慰藉,更是对家乡文化输出自豪的分享。别样年味别样情,一年四季春为首。春已至,路将行,新的一年,在蓬勃向上的奋斗中开启,也鼓舞着每个人为更红火的日子加油打拼。

江苏苏州 人在苏州行,情不自禁想起我通州

张丽(本报记者、区政协委员、副中心小记者团项目负责人)

因为我的“小伙伴”——女儿果果刷到了一个蟹黄面和许多“糯叽叽”的美食短视频,我们就愉快决定——顺大运河南下,直奔苏州,来一场与美食的邂逅,与文化的交流,也看看这运河另一端的城市。

细雨中的寒山寺,游客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人们为求一碗观音赐福面,图个吉祥。苏州每个寺庙,都有一间素面馆,寒山寺自然也不例外。清鲜的素高汤,丰富的素浇头,这寺庙里的素面,吃的是味道,要的是“禅意”,重要的是体验。

寒山寺的年味着实很足,墙上的灯笼红红火火,撞钟的队伍有百来米长,求福字的队伍宛如长蛇,弯弯绕绕一眼望不到头。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通州的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今年春节,也是如此热闹吧?企盼在烟火气中,开启红红火火的新一年。

淅淅沥沥的小雨一路“陪伴”,不过烟雨蒙蒙中的小桥流水别有一番滋味。

耳边隐隐传来了弦索叮咚、吴侬软语的细声慢调。来苏州怎能不听一曲苏州评弹。我们溜达在平山路、观前街、山塘老街等各处,数不清的评弹馆,四五十分钟一场。

懂评弹的人不多,听评弹的人却不少,“声声慢”“太湖美”“枫桥夜泊”……即使听不懂,也会被那抑扬顿挫、缓缓流淌的节奏打动,还有那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如潺潺流水,让人听得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文化记忆”吧。我的通州何尝不是如此?比如“运河号子”也是通州的文化记忆,真的希望我的大通州很多文化记忆能与市场建立足够紧密的联系,以文促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的故居就在苏州的桃花坞。巧的是,今年春节,“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全国主会场活动暨苏州古城过大年系列活动,就是以苏州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为核心、联动全域,我们便也去凑了个热闹。

果然有趣。湖北、四川、福建、辽宁……一馆一特色,各地年味儿大不同。唐寅故居门外一条街俨然成了全国年味大观园,不仅装扮得喜庆有余,还有全国多个省市富有地方特色和喜庆年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有文化有内涵。

外面节日氛围拉满,故居内也是熙熙攘攘。赏花的、拍照的、品酒的、游湖的比比皆是,大家喜气洋洋,都不见外,假如才子在世,也会被这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感染,再添一首过年好诗吧?

漫步古城街巷、石拱桥畔,女儿总问,这是运河吗?哪条通往北京?我猜,在通州运河边长大的她,“大运河”早已在她心中发了芽,知道运河也流经苏州,便自然有了亲切感。是啊,身在苏州,总是情不自禁想起运河北首的通州,想着我们漕运码头的新春游园会和各种非遗活动,今年通州的春节为大家准备了200多场文化活动呢。

苏州,通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稍加体会,苏州文旅做得确实好,一个“君到苏州”的小程序就方便得很,各景区位置介绍、门票预订、人流量多少、评弹场馆分布、购买特产一目了然,值得借鉴。沉浸式体验正中年轻人的喜好,文化熏陶既要徐徐图之,还要不断创新,按他们喜欢的方式。

去年,我们成立了副中心小记者团。今年,我们就要带着小记者从认识通州开始,寻访运河古迹,感受运河非遗,动手体验制作通州礼物……再从通州沿运河南下,参与更加多彩的探究性、实践性活动,学习内涵更加丰富的运河文化,更好地为大运河、为通州代言。

河北唐山 忒厉害咧,唐山文创了不得咧

本报记者 张钊齐

从冰箱旁经过,冰箱门上的铜铃轻晃,铃声清脆。这正是来自通州的运河礼物——燃灯塔吉运门铃。黑胡桃木框托着一枚金色塔影,框底铜铃碗中悬着一粒浑圆的铃舌。开关时、风过时,铃舌叩击碗沿的清音,正与运河畔千年古塔的铜铃悄然呼应。铃声阵阵,遥忆舳舻蔽日、漕运繁忙的昔日胜景。

春节回乡,我把这个通州的礼物留在了唐山,也给家人讲述了燃灯塔的故事以及吉运门铃的创意。据说,每一个门铃的木框、铃音都不尽相同,独一无二,之前销售火爆,近期刚刚补货,我拿到的,便是这批仅剩的五枚之一。幸运!

冰箱门上,吉运门铃声声清脆,历史的韵味油然而生,转眼一旁,看见新买的几枚“唐山话冰箱贴”又不禁让人一乐。提起唐山话,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戏剧名家赵丽蓉,她就是唐山人,语调亲切朴素,春晚上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简直成了一个经典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看到这行字,脑海中就会自然浮现小品片段。赵丽蓉老师的语调总是带着浓浓的唐山味儿。

于是,自带喜感的唐山话就被设计成了文创产品。“那可奔儿”(表示肯定的),“甜胡人儿”(善解人意的),“唰利”(动作快),“好么!??牙儿的”(无缘无故的),共计四款冰箱贴,还有几枚小小的唐山话书签,成了唐山宴的大热文创。此外,狮三百的各类玩偶,唐小主盲盒,美食、地标、非遗、蛇年主题的各类冰箱贴……都深深吸引来唐山宴的客人驻足选购。

唐山宴是啥?这里被誉为“能吃的博物馆”,是一个以唐山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集美食、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它既是一个餐厅,也是一个文化体验空间,店内设计还原了老唐山的街景和市井生活,给人穿越时空之感,不仅是本地人聚餐的好去处,也成了外地游客来唐山必去的网红打卡地。我在大年初二去唐山宴吃的晚饭,里面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每个摊位前都火爆异常。在文创区,几位天津游客正好奇地挑选唐山话冰箱贴,并忍不住对着冰箱贴念叨,学着唐山话的发音,没说几句就把自己逗乐了。游客乐不可支,我在旁边瞅着也乐,大家相视开怀一笑,都很开心。唐山话,正在走出唐山,乡音发新声。

唐山宴里还有邮局。中国邮政宴有礼邮局店员张心怡告诉我,春节期间,不少外地游客来唐山宴玩,蛇年福禄寿喜、吃遍河北、唐山话系列冰箱贴都卖得很好。虽说春节上班连轴转,但能看到很多外地游客来唐山玩,作为唐山人,她十分自豪。

这些年,唐山火起来了,唐山宴的150余种各色小吃、10余种非遗美食,南湖灯会的古代神话灯会、无人机表演,河头老街的水上集市、唐王东征演出……都让人流连忘返。

从运河畔的千年风铃,到冰箱门上的方言俚语,这些承载着文化基因的创意火花,正在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走出故乡,重写人与城的关系。当文化遗产不再端坐神坛,当地方记忆化作生活日常,我们会看到真正的生命力生长在人间烟火之中。

唐山不只是有抗震纪念馆,不只是钢铁之城,她也在涅槃重生。欢迎大家来到唐山,带走属于你的礼物,属于你的记忆。

山东青岛 北京糖人·青岛煎饼通州咯吱盒及其它

本报记者 王垚之

终于踏上了北京至青岛的返乡列车。行李箱里,还有一件特别的礼物让我格外惦记,唯恐把它弄坏了,它就是——北京吹糖人。副中心这座千年之城正在焕发新的文化活力,而文创产品正是这种活力的生动注脚。

吹糖人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老北京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每逢庙会,总能看到吹糖人师傅用一根麦秆,把糖稀吹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如今,这项传统技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糖人造型从传统的十二生肖扩展到运河文化元素,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我特意挑选了一个葫芦造型的糖人,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福气。运河作为古代重要的经济命脉,承载着繁荣与富足的寓意。将葫芦形状的糖人与运河文化结合,表达出“运河带来福禄”的美好祝愿。我要把这份通州的文化记忆带回故乡。

回到青岛,我将“福禄”送给小侄女。她捧着这件“会发光的艺术品”,缠着我讲述通州的故事。我告诉她,这份“福禄”承载着千年运河的美好祝愿,也寄托着通州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看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觉得我这礼物挑对了。

大年初二,在青岛的文创集市,我被一个精致的八音盒吸引。盒盖上印着的竟是山东特色美食——煎饼,山东煎饼和北京传统小吃咯吱盒也有一段情缘。“咯吱”一声,一口酥!老北京仅靠声音就能辨别出的特色食物不多,咯吱盒最典型,是真真正正的运河边儿上的小吃。相传京杭大运河通航后,船工路过山东时往往从山东带回著名的山东煎饼作为干粮,但船至通州,走过了几百里的水路,空气潮湿,煎饼变皮变软,往往变得难以下咽。船工不愿糟蹋粮食,于是便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下锅炸酥,经过这么一番再加工,煎饼变得又香又脆,而且更耐储藏,久放而不变质,这就成了咯吱盒。看着手中印着地方美食的八音盒,悠扬的旋律中仿佛能闻到煎饼的香气。看着山东煎饼,想着北京咯吱盒,同样是面食,却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个八音盒。

昨天一上班,我将八音盒放在办公桌上。每当有同事问起,我就会讲述青岛和通州的故事,分享两地美食的异同。这个小小的文创产品,成为连接双城文化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没想到这次返乡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常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