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104期 >2025-01-22编印

靠咖啡浓茶提神 睡觉也不解乏 上班族纷纷求助专病门诊
刚开年就觉得累,怎么回事啊?
刊发日期:2025-01-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孙乐琪 通讯员 王燕

“有一种‘慢疲’叫累丑。”“天天喊累不是懒而是‘慢疲’。”最近,一个新词“慢疲”——慢性疲劳综合征,频频登上网络热搜,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总是累,去医院检查又没问题”“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不知道该看啥门诊”“上班时感觉脑子‘不走字’”……

是精神问题还是身体虚弱?该去哪儿诊治?为解决“慢疲”人群看病难题,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近期新设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病门诊,出诊一个多月来,号源供不应求。专病门诊副主任医师李斌提醒:“慢疲”综合征患病率超10%,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可能导致长期健康隐患。如果您的身体出现预警信号,最好能及时就医。

病例

不喝咖啡浓茶上班大脑不转

“我需要靠咖啡‘续命’。如果不持续喝咖啡、浓茶,就没法坚持一天的工作。”赵先生30岁出头,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近日,他的一名同事突发心血管急症,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为此他来到慢性疲劳综合征门诊寻求帮助。“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困倦,补完觉了还是累。同事都说我一脸憔悴,我也担心身体出问题。”

赵先生说自己的工作强度较大,晚间加班是常态,“赶起项目来甚至会熬几个通宵。”为了缓解压力,不加班时,他喜欢与朋友约饭小酌;即使加班回家较晚,他也要争取一些“个人空间”,看看电影、打打游戏,经常熬夜到凌晨才睡。

“过去,即使通宵赶工或熬夜娱乐很疲倦,只要周末补一觉,精力、体力就恢复了。最近,即使补觉后,还是感觉很累,上班时脑子都不转了。”赵先生说,为了提神,他早晨起床需要先喝两杯黑咖啡,大脑才能“开机”,白天还需要依赖喝咖啡、浓茶保持兴奋状态,应对高强度的脑力工作。

“含咖啡因的饮料会刺激神经,不适合您现在这种高度紧绷的状态。咖啡、浓茶要先停一下。”患者的“慢疲”症状很明显,经诊察,李斌认为从中医角度看,赵先生处于“肝郁”的状态,为他开具了疏肝解郁、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治疗调理。同时,她叮嘱赵先生科学调整作息、放松心态,应将下班聚餐、宅家娱乐的爱好,改成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专家支招

当心“积劳成疾” 适度锻炼添活力

靠咖啡“续命”、维持精神状态的“慢疲”患者很常见。李斌介绍,高强度的劳动过后,身体会代谢出一种神经调节因子——腺苷,与腺苷受体相结合就会给大脑传达疲劳信号,“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大脑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身体已经需要休息了。”

咖啡因之所以能让人保持清醒,是因为它和腺苷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咖啡因能快速与腺苷受体竞争性结合,使得腺苷无法“工作”。大脑接收不到疲劳信号,就会继续保持活跃。

“这是一个假象,虽然你重新兴奋起来了,但疲劳却并未消除或缓解。”因此,李斌不建议疲劳人群过度依赖咖啡、浓茶提神醒脑,这样久而久之易“积劳成疾”。她提醒高强度脑力劳动者应该抽时间、视情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加快机体代谢、产生多巴胺,使人保持愉悦兴奋、放松身心。”

病例

常熬夜加带娃 长痘长斑失眠

“有一种‘慢疲’叫累丑。”这是近来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热搜话题。31岁的蔡女士对这种说法深有体会。

爱美的蔡女士近段时间很苦恼:脸上长痘还长斑。除此之外,她还发现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波动,夜间入睡困难,还有手心、脚心潮热等。一开始,她怀疑自己提前进入了更年期,但在妇科门诊进行激素水平等各项检验检查后,医生排除了更年期的可能性,建议她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专病门诊就诊。

经询问,李斌得知,蔡女士是大医院的一线护士,工作中经常“三班倒”、熬夜是常态。此外,蔡女士还有个5岁的孩子,育儿占据了她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总是带着孩子辗转于兴趣班之间。

“您的状态真的需要调整了。”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李斌特别理解蔡女士的处境,“工作安排是客观既定的,职责所在。但工作之余,就不要过度消耗体力了。”经诊察,蔡女士在中医角度上属于肝肾阴虚,李斌为她开具了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的中药;同时,她也建议蔡女士保证充足的睡眠,并调整生活状态。“养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您可以将一部分育儿的工作分配给孩子的爸爸,尽量让自己轻装上阵,这样能有效缓解、消除‘慢疲’的状态。”

专家支招

体力消耗大时要确保充分休息

“累丑了”从医学角度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李斌解释:处于慢性疲劳状态时,人体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减慢、内分泌紊乱等情况,造成脸色黯淡、脱发断发、色斑皱纹等容颜影响。

此外,慢性疲劳还容易给人们带来体能上的衰退,比如行动迟缓、步幅减小、腰膝酸软,“患者往往有‘力不从心’的直观感受。”

李斌建议工作繁忙、体力消耗大的人群,要保证休息的时间和充足的睡眠。睡前避免喝咖啡因饮料、看电子屏幕、进行剧烈运动等刺激神经的行为,适宜听舒缓音乐、喝热牛奶、用热水泡脚来舒缓情绪。“如果日常起居调节后仍不起作用,可求助医疗机构进行药物的辅助治疗。”

病例

心思重难排解 记性明显变差

“最近我记性明显变差了,说过的话、该做的事,经常扭头就忘。”饱受记忆力衰退的困扰,50多岁的房女士在来到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病门诊就诊前,已经在神经内科进行了细致的检验检查,排除了脑部神经系统病变的可能性。

没有器质性病变,为什么记忆力忽然下降了呢?经问诊,李斌了解到,患者心思细腻、性格内向。工作上谨慎,生活中寡言。“我很怕负面评价,是个没自信的人,很怕做事不到位,给周围的人添麻烦。”

近来,她与正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发生了矛盾,两人在电话里吵了几句。孩子气头上说的几句话,让她一直思来想去,越想越难受,但由于性格内向,她不想向亲友倾诉。烦恼积压,房女士越来越焦虑,逐渐出现了失眠、多梦、早醒等症状;而长期睡眠不好,又导致她记忆力明显下降。

从中医的角度看,房女士处于心脾两虚的状态。李斌对症开药后,建议她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建立正向的自我评价体系,不要过于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多看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为了帮房女士解开眼前的心结,李斌给她的儿子打去电话。从医生的口中,她的儿子第一次了解到,妈妈的压力不仅来自工作,还来自与自己的亲子关系。他内疚地说:“以后我会多关心妈妈,让她感受到更多温暖。”

专家支招

“慢疲”损害神经 出现症状别耽误

“慢性疲劳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李斌说,抑郁、焦虑情绪与慢性疲劳往往互为因果,造成失眠多梦、行动迟缓、头脑不清、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出现相关症状,患者除了要在心理上积极自我调适以外,还要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排查神经系统和心理情绪方面的疾病,以免延误病情。

警惕

就诊人群中近七成40岁以下

“调查数据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中国人群的患病率为12.54%。”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病门诊开诊一个多月,号源始终供不应求。令李斌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就诊的人群格外年轻,“门诊接诊40岁以下患者占比近七成。”

她介绍,慢性疲劳不仅降低个体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长期健康隐患,以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慢疲’综合征最明显的预警,是出现睡觉也不能缓解的疲劳。”李斌提醒公众,当身体出现预警,且疲劳感持续超过6个月时,须到医院就诊。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可到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病门诊进行诊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