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塔就在前面。”顺着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播出部张海涛手指的方向,一座由金属管横纵交错组成的“A”字形铁塔有些孤单地耸立在路边不远的地方,这就是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塔,整个副中心的广播和电视信号都从此发出,点亮了通州区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幕,用无形的信号传递“副中心声音”。
“这里平时就只有一个人在塔里的值班室。守塔的加上我三个人轮班,一次班24小时,早上八点交班,全年无休。”张海涛继续驱车来到电视塔下。电视塔的结构并不复杂,围绕着铁塔中央的旋转式阶梯,塔身底部共有三层房间和一个顶部平台。“守塔人”的值班室位于一层,透过一层玻璃就能看到整座电视塔的“核心要地”——机房。
“守塔主要守的就是机房,这里面的机器可不能停,它们要是停了,整个通州的电视和广播信号都会受影响。”在值班室里,记者见到了另一位“守塔人”赵义国,加上当日休息的孟祥福,这里是三位“守塔人”的“主阵地”。
为了确保机房正常运行,“守塔人”在工作期间会尽量待在值班室。虽然值班室里有一张可供休息的小床,使用频率却不高。“机器运转的声音不小,尤其晚上格外明显。可机器响着,才说明一切正常。”赵义国说。
坐在值班室里,盯着玻璃后面的机房和监控里的画面,这就是“守塔人”工作中最常见的场景。除此之外,“守塔人”早、中、晚还会各去电视塔内外进行巡视。“巡视主要是看看有没有火灾隐患,还有及时清理电视塔上长出的野草。”张海涛说。
钢筋混凝土建成的电视塔上怎么会长出野草呢?张海涛带着记者来到电视塔的4层平台,从这里向上看,逐渐收拢的电视塔钢结构构成了一组复杂的对称线条,而线条的中央,则是电视塔顶部的平台。“看到上面那个平台了吗?这几年副中心生态越来越好,很多鸟类,尤其是大型鸟类,喜欢在那个平台上筑巢。除了顶层有住客,电视塔钢结构里有一些中空的钢管,格外受到麻雀和燕子的喜欢。”张海涛拾起平台上的一撮羽毛说,筑巢的鸟类会衔来不少树枝,其中就夹杂着植物的种子,落到电视塔上不及时清理就容易生根发芽。
除了要防备头顶鸟儿带来的“礼物”,地板下的问题也让“守塔人”关注。回到值班室,张海涛打开了一块地板,露出下方中空的夹层,“因为管线和防水需要,电视塔的一层地板下有一个中空的夹层,老鼠尤其喜欢这样的地方,它们会啃咬线路,必须要清除。”为了解决老鼠的隐患,“守塔人”尝试了许多方法,直到三位新“看守”的入驻解决了问题。
“开始我们就是喂了一点吃的,后来它们就不走了。”张海涛口中的“它们”是三只野猫,在值班室窗户的下方就放着猫儿们的饭盆,只要看到窗户打开,它们就会聚拢过来。如此一来,老鼠很快就不见了。
一座塔,一个人,三只猫,在这个近7亩地的小院里,“守塔人”日复一日、尽职尽责地看护着电视塔的运行,不论刮风下雨,打雷降雪。“我是2004年来的,已经看了20多年塔了。这个工作就是平常,平常,再平常。”张海涛说。
“冬天看塔其实还好,降雪不容易对信号造成影响,比较危险的是雷雨天。”在准备离开电视塔时,张海涛对记者说。“守塔人”熟悉这座电视塔,知道它的“脾气”,对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也都了然于心。“我们在这里,每天看见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说不枯燥不可能。可一想到电视塔连接着副中心那么多户人家,只要您回家打开电视,电视里有信号,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
本报记者 池阳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