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构建“区-街乡镇-社区村-网格”四级体系,细分5307个社会治理网格,1.5万余名网格员积极履职;推动民生事项未诉先办,诉求解决率较2019年提高了79%,满意率提高了34%……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基层治理领域成绩斐然,通过“1+25+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切实满足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各方出力实现多元共治
以“一横五纵、多元共治”为特色,城市副中心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专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活跃度大幅提升,楼门治理和社区议事协商日益常态化。
区人大开展“千名代表问政问需”专项活动,在杨庄街道新华联家园,人大代表了解到社区停车秩序混乱问题后,积极协调交警、物业等部门,制定了合理的停车规划,规范了停车秩序;区政协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协商,推动了30余个问题的解决;区总工会开展“副中心有我”建功立业行动,组织职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社区环境整治。区妇联举办家庭建设月活动,引导家庭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团区委的“中国梦·强师行”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教育帮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新增1018个社会组织,开展3万余场活动,动员33.7万人次,“志愿北京”注册人数达到37.5万人,志愿服务组织6445支。
公共服务资源扩容提质
城市副中心针对不同区域精准施策,公共服务资源持续扩容提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实现开诊,市疾控中心主体结构封顶,首儿所通州院区等医院加快建设,5家公立二三级医院和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学影像互认,医疗卫生服务规模和能级显著增强。
全力稳就业、促就业,推动城乡劳动力就业1.5万人。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首家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完成验收,区级养老院随园养老中心投入运营,新增家庭照护床位2500张,新建养老助餐点20个,养老服务实现多元供给。
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弱有所扶”监测领域全部满分。城市地区破解充电难、停车难、楼道堆物等难题,如玉桥街道采用“1+4+3”楼道堆物整治工作法,有效改善了楼道环境,该经验获北京市住建委公开推广;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25598个,拟定《城市副中心区域155平方公里范围内61条未移交道路综合解决方案》,推进90处公共停车场开展错时共享停车;持续开展城镇住宅漏雨专项治理专项行动,建立通州区房屋滴漏问题台账,全年上账点位4139个,销账率99.71%。城乡结合部推进“村居融合”改革与村庄物业化管理;农村地区提升风貌、储备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协同治理也迈上新台阶。
治理精细化服务也要精准化
区重大项目中心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成绩斐然。以云景里小区为例,采用“评定分离”招标等创新模式,居民全程参与,获多项荣誉。施工中“居民+社区+监理”联合监督保障质量,“一户一策”解决居民问题,多主体协作确保改造顺利,最终小区环境大幅改善。小区居民赵先生称赞道:“这次改造真的是改到我们心坎里了,房子焕然一新,住着更舒服了,感谢政府为我们做的一切!”
“我们将继续瞄准社区的精准化治理、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更好做到高质量服务社区群众,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通州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刚刚过去的通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5年基层治理将以更精细化、更智慧化措施推进城市治理,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副中心将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党组织治理能力,优化区域化党建与新兴领域党建,精心编制规划;加强居民自治,做好换届、推进“撤村建居”、完善楼门长制、激活村规民约;坚持依法治理,明确任务、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培育“法律明白人”;深化以德治理,开展文明培育行动;强化社会动员,完善体系、拓展路径、强化支撑;立足难题攻坚,夯实“热线+网格”、加强条块协同、提升公共服务。 本报记者 冯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