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094期 >2025-01-08编印

村居融合破解“各自为政”拧成一股绳
潞城镇为回迁小区搭建议事平台协商安装充电桩
刊发日期:2025-01-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柴福娟)走进潞城镇后北营家园一区、二区,崭新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整齐排列,居民们有序地为爱车充电。这100余个新增充电桩的投入使用,让困扰居民已久的充电难题成为了历史,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潞城镇“党建引领、村居融合”工作模式的高效推进。

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环保的特点,成为了众多居民短距离出行的首选。然而,近年来随着拥有电动自行车的居民数量不断攀升,后北营家园一区、二区原有的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居民李女士回忆道:“以前每天晚上下班回来,那场面就跟打仗似的,大家都在‘抢充电口’。有一次我加班到很晚,回来后找遍了整个小区,愣是没有找到一个空闲的充电口,第二天只能匆忙打车去上班,不仅耽误时间,还额外增加了支出。”

潞城镇社区建设和民生保障办公室负责人徐胜萍介绍:“小区原先规划的充电桩是按照早期电动车的配比建设的。就拿后北营家园一区来说,最初规划时小区内仅有不到200辆电动自行车,配置了50个充电桩。但最近几年,居民购买电动自行车的热情高涨,充电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原有的充电桩已远远无法满足。”

面对居民们日益强烈的充电诉求,潞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镇社区建设和民生保障办公室联合后北营家园一区、二区,协同镇相关科室、供电部门,多次深入小区实地考察。工作人员穿梭在小区的各个角落,仔细查看每一处可能适合安装充电桩的场地。

但是,后北营家园一区、二区作为回迁小区,由不同的村组成,各自为政的“各村自治”模式无法做到意见统一。为了让充电桩的建设更加贴合居民需求,潞城镇推动“村居融合”,积极搭建议事平台,组织楼门长“敲门入户”,开展全面的民意调查。同时,多次召开协商议事会议,邀请物业、楼门长及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在一次会议上,居民代表提出:“充电桩最好能安装在靠近单元楼的位置,这样我们充电会更方便,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和身体不便的居民来说。”物业代表则表示:“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周边绿化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小区环境的影响。”针对村民、居民的意见,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潞城镇对安装方案进行了多轮优化调整。

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后北营家园一区、二区新增的100余个充电桩终于实现通电使用。新增充电桩后,电动自行车与充电桩比例达到了1:2.4,有效满足了居民的充电需求。“这次充电桩安装,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社区的关心。楼门长逐门逐户收集意见,我们还召开了多次议事协商会,大家的事大家议,相关部门落实得又快又好。而且在投入使用前还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让我们用得特别安心。”居民王先生高兴地说。

徐胜萍说,通过村居融合,各村(居)之间打破了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解决充电桩用地问题上,二区的村委会主动协调,提供了一块原本计划用于其他用途的土地,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