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群琛 李若晨
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千载流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运河主题书画展”共有三个部分。上期探宝,我们着重介绍了反映人文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纵观历史,大运河除了承载着非凡的文化底蕴,更是沿线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探宝,我们来看看展览中涉及国计与生态的作品。
通衢要津堪舆图
大运河自古便是通衢要津,从春秋末期因军事需求开凿邗沟开始,运河逐渐兴盛,成为连接多个流域的巨大水运网络。到元、明、清时期,大运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命脉,大量人员、物资通过这一沟通南北的河道得以流通。大运河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一张张古代堪舆图中可见一斑。
展览中便有两幅重要的堪舆图。入口处的一幅《京杭道里图》以长卷描绘出京杭大运河两岸从杭州至北京的景观。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郭良实介绍,这其实是一幅仿制品,原作藏于浙江博物馆中,长二十余米,宽六七十厘米,仿制时为便于展示刻意做窄了。画卷最右端为杭州,最左端为北京,以鸟瞰视角展现了大运河沿岸城池、塔寺、桥梁等重要地标,横跨长江、淮河、黄河,如同航拍下的大运河。作品采用青绿山水画法,地图绢质,朴黄为底,群山绵延,河道蜿蜒,城池若隐若现,画上并未全以青绿着色,而只在几处远山点上了苍翠,颇有层次感。
“堪舆图是在古代用于查看水文地形,给治理运河、管理运河提供重要参考的,从设色来看,这幅画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法相同,创作者就是想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是地图与绘画相结合的杰作。”郭良实说,这件作品没有落款,从整体风格和内容判断应为清中期的作品,在乾隆前后,像这种大画极有可能是团队一起绘制的。
另一幅《长江地势图》同样是长卷舆图,但不同的是,其采用了更多文人山水的画法,更接近于传统的山水画。作品由明代张默所作,绘就了长江与运河在镇江交汇的情形。位于两河交汇处的镇江,是王安石笔下的“京口瓜洲一水间”,是张祜诗中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也是辛弃疾词中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自古人文荟萃,是战略要地与交通枢纽。
画中,滔滔江水占据了主体部分,画面上方和下方为长江两岸,用小青绿画法绘出群山绿树、庙宇屋舍。最特别的是,江两岸每一处地方均用小楷标注地名,并有注解。一眼望去,恢宏画卷与蝇头小字相衬,妙趣横生。
书法作品中见史实与艺术
除了各种堪舆图,本次展览还汇集了明清时期治理运河的“文字材料”。
展览的“国计篇:通衢要津”中展示了藏于故宫博物院,由明代后期大臣董其昌书写的《行书淮安府浚骆马湖记》。郭良实介绍,作品中提到的骆马湖就在今天江苏省宿迁市,这个湖泊距离大运河和黄河都比较近,黄河一旦泛滥,骆马湖就会淤塞,不仅会影响骆马湖周边的水文环境,甚至还会影响大运河的漕运。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治理水平,骆马湖常会淤塞,并且阻碍临近的大运河,所以此处一直是古代统治者治理运河的重点之一。
“董其昌的这幅作品就记录了一位叫朱国盛的官员治理骆马湖的全过程。此人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跟董其昌也是同乡。”郭良实说,根据朱国盛的记载当时的骆马湖水域面积很大,朱国盛在其著作《南河志·通济河记》中描述为,“天启年间,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已汇成汪洋大湖。”
同样是在明代天启年间,骆马湖还发生了一次淤塞。据《明史·河渠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七月,河决淮安,逆入骆马湖,灌邳、宿。”虽然明朝政府马上对骆马湖进行疏浚,但成效不大,湖泊淤积的趋势并未转变。至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骆马湖已完全淤塞。直到清康熙年间,对黄河和运河的有效治理使骆马湖地区水系逐步恢复。
郭良实告诉记者,该作品不仅是记载明代治理河道的文字资料,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董其昌不仅是明代后期的官员,还是一位书法家,是‘明末四大家’之一。这篇作品是董其昌仿唐李邕以行书写碑的作品,布局疏朗匀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其书‘渐老渐熟,反归平淡’且自然洒落。卷后有清沈荃题跋一则,曾经清代的王鸿绪、安岐、张若霭等鉴藏,后在乾隆年间入藏内府。而且这幅作品足有6米长,为了能全面展示,我们还特意定制了一个展柜。”郭良实说。
新时代大运河崭露新颜
步入新时代,大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运河沿线各地的生态公园纷纷建立,以及生态修复、水岸环境改善等举措,都在述说着人们对大运河的热爱。
由现代画家王颂余、贺建国创作的《导洪穿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描绘了南运河沧州段一处导洪穿运节制闸。画面中洪水由远及近奔腾而来,而在画面的中央,运河静静流淌,丝毫没有影响到河面上的船舶。郭良实说:“这是一座水上立交。上方是运河,下方则是行洪口,两股水流交汇但是互不影响。如今这样的水利工程在运河上可以见到很多。”
展览现场,由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收藏的7幅《大运河新颜图》也让不少参观者流连忘返。这7幅作品分别绘制了扬州、镇江、淮安、无锡等大运河在江苏省的流经城市。“这些作品涵盖了城市的地标建筑、代表性的运河遗存,让熟悉运河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同时每一幅作品采用的创作风格都不一样,没有任何雷同。”郭良实说。
《大运河新颜·淮安段》采用了版画风格,作者是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栾剑。画面最上方是淮安运河文化的代表“总督漕运部院”,这是每一个淮安人的骄傲。郭良实说:“天下九督,淮居其二。当时漕运总督就在淮安,而画面中的‘总督漕运部院’就是其办公地点。”画面融合了总督漕运部院、淮安河下古镇、清江闸、大运河立交、千年斋等历史文化符号,以晚间运河船只为媒介,将古镇建筑与水面倒影结合,形成时空交错的视觉效果。作者运用白描技法,单线勾勒出繁华过后的宁静景象,虽未绘人,却处处显人迹。
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南平绘制的《大运河新颜·扬州》则是一幅水墨画,描绘的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画面远景开阔,以酣畅的水墨挥洒写意趣味。远景和中景中依稀显现的山川和古塔建筑令蜿蜒的运河流淌出悠悠古意。近景中的红色桥梁和红色旗帜则营造出热烈的氛围,江扬大桥上下是繁忙往来的车辆和运输船队。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体现了扬州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
郭良实认为,相较于瓷器等文物种类,书画中的运河更加形象,即便中国画中有写意的成分,但也是相对写实的。“有种说法叫以图证史,用图像来说明历史,可以和文字相互参照,让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加立体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