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区生态环境局发布通州区鸟类多样性调查报告。2023年11月,区生态环境局启动通州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及评估,截至2024年11月,通过样线法等调查记录鸟类289种(其中鸣声设备和红外相机识别70余种),较2023年增加7种,调查记录到全市新记录鸟类、通州新记录鸟类各1种。
每年上万只水鸟副中心越冬
在此次发布的记录中,新增了北京市新记录黑海番鸭和通州新记录长尾鸭。其中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分别为遗鸥、白尾海雕、猎隼和黄胸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68种、濒危鸟类6种。
“鸟类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风向标’,由于对食物和水源的需要,区域内的鸟类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环境变化的体现。这也是通州区持续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和评估的原因。”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晓飞说。
通州区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为区域内鸟类丰富度的持续提升创造了条件,使副中心成为吸引鸟类的“宜居”天堂。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通州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3年的每立方米106微克减少到了2023年的每立方米35微克,水环境质量也有了全面提升。吕晓飞表示,2017年通州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为劣Ⅴ类,到了2023年,8个断面中已有4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4个达到Ⅳ类水质,每年为上万只水鸟提供适宜的越冬栖息地。
11月18日在北运河发现黑海番鸭正是北运河水质改善的例证之一。黑海番鸭分布于北半球较冷地区,主要繁殖栖息于北极冻原上的水塘和小型湖泊中,也栖息在流速缓慢的河流及河口地区,对水质和鱼虾等资源有较高要求,之前在重庆、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偶有记录,在北京实属罕见。
副中心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保育,加强栖息地保护、中小河道治理、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等措施,为物种多样性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
“我们充分利用市级生态补水工作的契机,持续强化河流水生态治理,断流多年的潮白河干流时隔22年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境内水质持续改善,沿河水生态环境显著恢复。”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生态环境,通州区还持续加强林地建设,在全区建立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村镇公园等多尺度、多层次公园体系。截至2023年,通州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4.19%。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现在副中心公园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在它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我们针对原址为东方化工厂等工业聚集的生态基础薄弱区域,通过‘生态阻隔、生态恢复、动态评估’,探索绿色可持续生态修复模式,用生态的办法解决了生态的问题。”该负责人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原来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开始在此繁衍生息,已有约60多种野生动物在生态保育核内安家,其中包含灰脸鵟鹰、雀鹰、纵纹腹小鸮三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五种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从小做起
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通州区还持续进行环保宣传,让保护生态的理念通过活动深入人心。
在通州区贡院小学,学生们收集塑料瓶后交由专业机构“变废为宝”;在首旅集团总部大厦项目的施工现场,收集雨水再生利用为中水的排水沟渠和集水坑激活了副中心首个“无废细胞”;在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副中心生态文明月”宣传品牌,通过现场讲解、宣传材料发放、宣传展板设置等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据介绍,通州区依托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特色生态景观和华新绿源、绿色动力、碧生水厂等市级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联合城市副中心爱鸟会等生态环境组织,于2024年常态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义务植树、水环境保护等20余场主题实践活动。池阳/文 白继开 杜智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