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1080期 >2024-12-20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大师的“趣”
刊发日期:2024-12-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李若晨 本版摄影 常鸣

从“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一百六十周年特展”中可见,齐白石“红花墨叶”的大写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其诗书画印也自成一格。展览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齐白石的作品,同时还能通过一些信件了解齐白石与友人们的交往历程。

各具形态的十二生肖

本次展览中有一个角落,如果参观千万别错过。这里展示了齐白石的著名画作《十二属图》。

根据题跋,可知《十二属图》的由来。题跋写道“藯三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予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

题跋中提到的“藯三先生”即收藏家关蔚山。当时他向齐白石求十二属相的画,齐白石以没见过龙为原因回绝了。后来关蔚山每年求两三张,一共求了四年,最终凑成了眼前的《十二属图》。

齐白石笔下的十二生肖各有不同。比如《桃猴》,画中猴子怀中抱着一只与躯干大小相当的桃子,双腿虽然是向前走,但是上半身朝向斜后方,右手放在额头前做出张望姿势,看上去十分拟人。画中的题跋也十分有趣,“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这段题跋极具讽刺意义。

参观者都喜欢与自己的属相合影,可是属牛和属虎的观众们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两幅画中的动物只有背影?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张楠介绍,在画家胡佩衡、胡橐(音同佗)父子所著的《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中,齐白石曾表示想画一幅牛屁股,同时也能让观看者看出这头牛是歪着头,寓意想要回家。“因为齐白石儿时候曾在老家放牛,所以这幅画应是他的内心写照。至于老虎为何也是背影,这可能是老人的独特视角。”

而《十二属图》中的龙也是非常有趣。与其他十一幅露出全身的画作不同,这幅画只有龙首露在画面的右上方,其余部分则被云雾覆盖。而且齐白石对于龙眼的描绘十分独到,一反传统的凌厉,这幅画作中的龙竟有些可爱。

不画未见之物是齐白石的原则,这幅龙是如何诞生的?齐白石的孙女齐慧娟介绍,齐白石以前学过木工雕花,熟知龙、麒麟等常见纹饰的绘制。“齐白石早期的画作中不止出现过龙,还有钟馗、王母等神话人物,只是后来他的艺术大成,就不再画没见过的事物了。”

张楠介绍,这套《十二属图》虽然画幅尺寸相近,但并非按十二生肖的顺序进行创作,在创作时也没有统一的构思和命名,各具情态,传神地表现出各种动物的特性,也传达出齐白石的一些人生感悟、个人性情与思想感情。

声名渐起知音来

齐白石成名后,求画求印者络绎不绝。1950年,齐白石与文坛巨匠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大会上相识,自此交往日密。此时齐白石已年近九旬,而老舍刚刚五十出头,二人堪称忘年交。

老舍雅好收藏,常以诗词名句求齐白石作画。展览中便有一封1951年老舍书写的《命题求画信函》,该信札以四句古诗为题,向齐白石求四张“二尺小幅”,并寄去“人民券三十万”(相当于30元)作为画资。只见信函上,红黑笔迹相交织,道出四句诗词意境,“(一)苍苔被阶寒雀啄,渔洋山人句。(以苔石作阶,二三寒雀啄轻)(二)蛙声十里出山泉,查初白句。(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三)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四)还须种竹高拂云,施愚山句。(新竹数竿,瘦石一拳)”括号中的红字是老舍写下的自己的构思。齐白石最后却只给老舍画了两幅,并改“二尺小幅”为四尺长立轴,一幅为《凄迷灯火更宜秋》,另一幅便是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此次并未参展,但仍有一幅示意图,可见画中景物。远山映衬下,一道急流从山涧乱石中泄出,几只小蝌蚪正顺流而下,欢快戏水,正应了老舍所写的“无蛙而蛙声可想矣”,更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文学家的巧思与画家的技艺碰撞出诗画融合的经典之作,造就一段佳话。

坐落在北京市和平门外琉璃厂西街的荣宝斋,是齐白石在北京售卖和传播作品的重要场所。初来京城时,齐白石便在此挂单卖画。随着齐白石艺术声名的扩大,荣宝斋特意为他定制了一系列精美的诗画笺,深受市场欢迎。齐白石曾言:“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除了画,齐白石也卖印,展览中有一本齐白石所写的《丙子杂记》,第一页记录着他卖画卖印的日常收入。“荣宝斋廿四元。一月廿七日,刊二石,六字:徐源泉印、客尘。十六元。又刊一石,四字:杨亚峰印。十六元……三月六日,五尺四件,虾、白菜、葫芦、大小鸡。润手。”齐白石的字迹潇洒随意,完全不拘泥于纸上红格。

而齐白石篆刻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也能在展览中寻到。那是一方齐白石晚年所刻的自用印,上刻“门人半知己”几个字。“齐白石借鉴了吴昌硕篆刻的破残、剥蚀之美,结合了赵之谦的留白处理及黄牧甫的几何造型,将他们的印风熔于一炉,创造出自己的篆刻风格。”张楠介绍,齐白石还擅长运用斜线分割空间,此印“门”字左右并未采用传统的对称处理方式,而是歪斜地排列。“人”字中间大量留白。“知”字则整体右倾,“己”字下面的留白与“门”“人”字中的空间相呼应,最后以封泥边栏将五字框在中间,整体印面布局灵动而不局促,“门”字外还故意破残,使印文右侧舒朗而不紧凑,堪称齐白石篆刻中的颇具巧思之作。所谓“门人半知己”,表达的是齐白石对门下弟子的情谊。齐白石门下弟子众多,梅兰芳、李苦禅、王雪涛、李可染等都曾拜师于他。忘年交、求购者、门人弟子,让晚年大胆革新的齐白石,终究没有“饿死京华”,而是有了更多知音,能懂他画里乾坤。

红花墨叶中的年龄之谜

展览的最后展示着齐白石步入耄耋之年的作品,其中一幅创作于1957年的《牡丹》是齐白石晚年真正解开束缚、将重彩大写意发挥到极致的经典之作。全画采用了彻底的没骨画法,仅靠浓重不一的墨点便将一丛簇拥着的牡丹再现于画面中央,抽象却传神,无“形”却生动。相比之前,牡丹的叶片不再完整勾勒,仅用粗糙的墨线表现其叶脉走向。线条笔墨肆意潇洒,似乎被一股疾风吹向了同一个方向,表现出牡丹屹立于狂风中坚定的姿态与力量,这正是齐白石对晚年的自己和国家社会的希冀与写照。

辽宁省博物馆的藏品《折枝花卉卷》也来到了展览现场。1954年,当时被称为东北博物馆的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齐白石画展,这也是齐白石生前举办的一次规模最大的个人展览。

这幅约三米半的《折枝花卉卷》正是齐白石破例为此展览无偿捐赠的作品。画面自右至左依次绘制的是藤萝、荷花、菊花、红梅与牡丹,各自都采用了齐白石单幅画中常用的描绘手法,但在构图布局上又互相呼应。作为齐白石大写意花卉的经典物象,这五种花卉难得集于一卷。因此此作可说是齐白石晚年的集大成之作。

然而一些细心的观众会在齐白石晚年画作中发现一个疑问,上文提到的《牡丹》落款处的题跋写着:九十七岁白石。然而齐白石生于1864年,卒于1957年,而这幅《牡丹》为1957年创作,应写九十三岁,齐白石怎会凭空长了四岁呢?

齐慧娟介绍,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1月1日,但是当时的中国按照农历纪年,所以齐白石出生时就是农历1863年11月22日。“按照中国民俗普遍采用1岁为人生起点,而且齐白石出生一个多月后就是农历新年,新年要涨一岁,这样他就‘两’岁了。”

而到了1937年,齐白石遇到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他1937年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为了躲过此劫建议采用“瞒天过海”的方式,于是齐白石在本身已经大了两岁的年龄上,又加两岁。可见齐白石凭空长的四岁是受到中国传统纪年的影响,也是其破解灾祸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