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乐琪
今年,本市以数据联通为切入点发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互联网诊疗量较去年增长过半,全市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统一预约挂号号源池,检验报告和医疗影像共享互认,电子票据落地……技术手段不仅打破医疗资源的“信息孤岛”,也让市民看病就医的许多“急难愁盼”问题提速解决。
统一挂号平台覆盖近300家大医院
一个入口、一次登录、“三医联动”。今年以来,本市不断升级完善“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务”功能,让市民就医拿药更省事更省心。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的门诊大厅,刚刚看完病的陈先生用“顺畅”形容自己的就医体验。“一个小程序就能挂很多家医院的号,全流程都在一个软件里办理。”陈先生是肾病患者,需要长期就诊,“京通”小程序集约的服务功能给他带来了便捷的体验。“到医院不用找自助机排队了,挂号、取号、支付都能线上办理,以前的检验、检查、影像学结果在手机里都能查到。”
统一共享号池,统一放号周期,统一科室设置,统一支持当日挂号……目前,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京通”小程序、114平台)服务覆盖297家二、三级医院,其中170余家二三级医院已与平台号源直连,近200家医院实现出诊医师信息和专业特长展示,患者查询更方便更精准。
2000余家社区医院可预约转诊
为了鼓励市民基层首诊,本市建立、完善了基层预约转诊平台。今年,本市实现了20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可为患者提供预约转诊服务。
“社区医院帮我约了北医三院的专家号,真好。”家住展春园小区的张先生是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患者。此前,他有过心脑血管急症突发的情况,康复良好,定期在社区医院复诊。由于基础病较复杂,如何精准用药一直是个大问题。为此,社区医院定期为他预约北医三院心内科的专家号,及时进行药物调整。“签约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能约到三级医院的号,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方便了老年患者。”中心主任佘瑞芳说。
市卫健委介绍,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平台,本市医联体内近100家三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为基层预留投放30%的号源,其中专家号源不低于50%。22家市属医院在常规放号周期两周前,按比例为外地来京患者、诊间预约患者预留号源后,将全部门诊预约号源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向各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放。
大医院就医,社区里管理,上下转诊的路畅通了,市民的健康更有保障了。
今年1至10月,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数143.4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35.93%;全市社区卫生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89.9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6.63%。
互联网诊疗量增长过半
“孩子这几天发烧了,昨天退烧后喊耳朵疼。”下班回家后,赵女士准时打开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微信服务号,在“签到间”报到后,等待着医生“叫号”。不一会儿,耳鼻喉头颈外科的值班医生便通过“云诊室”打来了视频电话,为她解决了问题。“平时上班忙,抽不出时间看病,互联网诊疗解决了很多问题。” 赵女士说,由于家里有老有小,一老一小有个头疼脑热,都需要她带着去医院看病。现在,她成了医院互联网医院的“熟客”。
“指尖上的服务”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便利与福祉。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34家医院“入驻”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本市互联网医院总数达89家,289家医疗机构(含58家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今年截至目前,互联网诊疗量达148.3万人次,同比增长52.19%。
此外,本市172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3000万人次提供在线查询检查检验报告服务;181家医疗机构实现医疗影像线上共享查询;14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应用,互认181项检验项目、300项检查结果,互认共享项目全国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