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
城市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是经济、社会、地理、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生态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耦合。从横向上看,产业经济、文化传承、物质空间、社会活力、科技创新构成了城市复兴的五大系统;从纵向上看,顶层设计、城乡规划、建筑设计、资金模式和持续运营构成了城市复兴的五大维度。在此基础上,形成老城“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有机更新、全面复兴”四大理念以及新城“紧凑发展、弹性治理、智慧创新、精明增长”四大理念,共同搭建起城市复兴理论“5-4-4-5”的“四梁八柱”完整理论体系架构。
我们将分上下两期进行分析。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包括国家战略、规划、制度和政策体系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和原则等内容,共同构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行动指南。
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
国家战略和规划是指国家层面谋划和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是构成城乡规划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战略导向对规划定位、思路和内容至关重要。国家战略和规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双碳”行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内容。
城乡规划工作要与时俱进地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发挥国家战略的导向作用,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和规划要求落地实施。注重以长远、全局视角,从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布局谋篇,强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城乡建设为载体,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为主线,切实推动空间有效治理,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是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企业现代组织方式,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优化、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对传统建筑产业的全面更新、改造和升级,通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使建筑产业持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人居环境改善。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传统建筑业和关联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建筑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产业链的推动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推动各相关产业间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在产业链上形成分工协作、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新发展格局。
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撑
城镇化是以城市为主导进行生产要素空间再配置的历史进程,制度和政策体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坚实保障,我国一直在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财政、金融等政策。资金保障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中央财政采取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及支持通过新型工业化等多项措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同时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所需的多元的服务产品,加强资金多元投入保障。
创新可持续实施模式
城市发展应摆脱土地财政的传统模式,建立产业导向型、效益导向型、生态导向型的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建立收入支出可控、投入产出可控、投资回报可期的城市运营政策体系,保障地区和项目效益,而不是一味依赖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要探索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可盈利运营模式。
城市复兴项目要建立长效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探索运营前置和全流程一体化推进,注重成片统筹谋划,挖掘地区产业、文化、生态等多维价值,盘活各类资源,实现有机、闭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4年3月,结合北京首钢园区所进行的政策性探索与推动,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要求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积极有序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意见提出了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明确了融资、土地、财税、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重点任务部门分工。
2018年工作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战略要求,提出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四个复兴”理念和规划实施内容。以研究成果为基础,起草了《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继冰雪产业、科幻产业相继落户首钢后,2023年首钢园成为服贸会永久会址。目前首钢园已成为体现新时代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传统老工业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城市更新典范。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谋划及推动实施,也贯穿着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贯穿着首都功能定位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综合性战略考量。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应当从宏观区域谋划、城市总体规划、街区整治提升、城市设计导则的管控,最终到地块的更新实施多层级有效衔接,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在这个全周期中,城市更新是项目、是过程;城市复兴是蓝图、理想和愿景。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随着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实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构建了法定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蓝图。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架构中,空间层级上覆盖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以及社区和村庄。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融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空间尺度上系统深化细化,构建了配套的分层分类制度设计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国家作出的重大部署。
总体规划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对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系统谋划城乡空间布局,引导国土空间布局更加有序。详细规划位于从宏观向微观逐级传导落实的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全域全要素全周期、面向数字化实施治理的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方法。专项规划应强化对水利、交通、能源、农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内容的指导约束。
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作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在解决城市短板、提升人民幸福感、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仍然需要强化城市设计对地区发展的引导。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不仅要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应作为城市更新单元(片区)实施的重要抓手,围绕“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加强节地技术和模式推广应用。城市设计要纳入政策传导机制,完善从战略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最终落实到工程设计的管理链条,把城市设计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存量资产盘活对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顶层设计下,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等各类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各地也不断出台配套政策健全存量资源转换利用机制。通过存量用地的盘活利用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建筑规模,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充分发挥重点功能区的带动作用和轨道交通的辐射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职住平衡,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存量资产盘活方式上,要同时发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鼓励各类企业依托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按规定通过进场交易、协议转让、无偿或有偿划转、资产置换、联合整合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的存量资产,整合非主业资产。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城市治理是一项全方位、全周期的系统工程,覆盖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各个层面。城市精细化治理要实现标准化管理和科学评估,包括城市街巷、道路交通、河道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城管执法等领域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大数据已成为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依托城市信息模型为智慧城市的多种智慧应用提供协同分析、情景模拟、联动决策,优化城市治理模式,全面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宜居度。针对现实城市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和发展诉求,在数字孪生、三维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支持下,动态感知、分析和发现城市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城市生态问题、灾害问题、交通问题、治安问题、疫情问题等,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城市运营和治理。
大栅栏是北京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其改造设计过程历时十余年。项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距离天安门广场200米,在城市风貌的保留、民生的改善、产业活力的注入方面都面临很大困难。早在2004年,项目就采用“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深入开展的城市设计研究,形成了面向这一地区的保护、发展与复兴计划,引入GIS和设计导则等技术方法,并在北京最早探索责任规划师制度,实现了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同时注重公众参与和文化产业的引导,为本地商户创造与文化艺术设计者的合作机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京坊”建筑群项目被誉为“北京老城复兴的金名片”和“北京文化新地标”,入选北京新十六景之“古坊寻幽”,成为市民最向往的“网红打卡地”之一。目前区域内入驻国际时尚品牌和中国当代精品品牌,凝聚艺术核心资源,成为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实现高品质城市生活体验街区。
作者:吴晨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报》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