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到来,也没能阻挡六环路改造工程建设者的脚步。记者 常鸣/摄
7.4公里高速路“驶入”地下,12条规划道路、5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岁末年终,东六环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推进中。记者昨天获悉,该工程预计今年底具备全线通车条件。
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南侧,北至潞苑北大街北侧,全长约16.3公里,分为直接加宽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入地改造段包含7.4公里盾构隧道。该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连通顺义、大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7.4公里的高速路,为何要在地下盾构呢?“东六环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封闭的,东六环要经过北京城市副中心就相当于把城市割裂开了。”首发集团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处专业工程师王楹解释说,改造工程是将东六环高速路从地上移到地下,工程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东西两侧将实现有效缝合,12条规划道路、5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
王楹表示,未来,将结合现状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六环公园,有效织补城市空间,解决高速公路分割城市的问题,引导两侧城市功能互动发展和创新功能集聚,形成贯通历史现状未来、功能汇聚、集约高效的创新发展轴。
五个关键词概括工程难点
历时5年的东六环改造工程即将接近尾声,王楹用长、大、深、多、高五个关键词总结了该工程的特点。
所谓长。工程盾构段长约7.4公里,是当时国内超大直径盾构单次掘进长度最长的隧道之一。盾构机自京榆旧线北侧始发井向南掘进、穿越中间井、到达万盛南街南侧接收井,完成隧道掘进。项目顺利进行,得益于拥有自主创新的大国重器——“京华号”“运河号”盾构机。
所谓大。“长145米、重4500吨的‘运河号’盾构机,采用了自主研发和多项国产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突破多项超大直径盾构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王楹说,工程采用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盾构隧道。
所谓深。工程中间井基坑开挖深度43.2米,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深度73.4米,盾构隧道最大埋深75米,均为北京市域工程之最。
所谓多。工程地下空间环境复杂,盾构机依次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滨河路、通三铁路、京津公路等重大风险源,掘进控制因素多。
所谓高。工程紧邻城市副中心核心区,串联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等多个功能区,运营安全和服务标准非常高。
“绿”成为浓郁底色
东六环改造工程由首发集团首发建设公司组织实施,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等单位承建。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处成立以来,积极贯彻落实“双碳”理念,将生态选线、绿色施工、智慧运营理念贯穿整个工程,使“绿”成为东六环改造工程的浓郁底色。
现有东六环路设置双向四车道,从南向北依次经过北京环球影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等区域。“这种以高架桥为主的快速路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道路两边的区域割裂开来,且高峰期间拥堵严重。”王楹说,为解决现有问题,我们将“绿色生态”作为规划选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项目前期方案论证阶段,首发集团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及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缝合城市”理念以及生态环保的规划设计理念,对入地段及隧道工法进行全面论证,确保多角度论证下的总体方案达到最优。最终确定,通过布设两条地下隧道实现地上空间充分利用,缝合东六环路东西两侧被割裂的空间,实现区域功能、形态、景观等有机统一。
王楹透露,在项目设计阶段,对长盾构、短盾构、全明挖三种方案进行研究和论证,从隧道内交通服务水平、缝合城市效果、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工期、造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先后邀请钱七虎、肖明清等国内顶尖专家为东六环改造工程“保驾护航”,最终选定长盾构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不仅体现在方案论证和设计阶段,更是贯彻项目建设期。在施工技术方面,项目采用“预制构件+泥浆处理”的方式,实现绿色低碳环保。与传统现浇模式相比,把建造隧道所需的预制件的施工现场作业转移到“工作环境可实现人为控制的厂房内”进行现代化生产,不仅提高了构件生产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还实现了降低施工噪声,减少湿作业建筑垃圾,有效提升了绿色施工水平,最大限度节约了资源和成本。“泥浆处理”就是采用将泥浆、污水压缩分离,循环使用的方法,实现了施工泥浆的无害化处理和废浆的重复利用,达到“零排放”“零污染”,实现100%绿色处理,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工地。
在隧道运营的过程中将采用智能通风技术,可以根据隧道内平均车速、交通风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进行实时监控,通风系统的运行控制根据反馈的数据实时变化,实现隧道的安全与节能运营。
本报记者 金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