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特区杨家畈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迎着阳光开始新的一节体育课。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池阳)通州区与武当山特区自2014年开始建立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关系以来,围绕“保水质、惠民生、促转型、共发展”的工作目标,持续在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职工服务和帮扶等领域进行深入交流合作,获得了系列成果。
“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足球运球。”武当山特区杨家畈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迎着阳光开始新的一节体育课。同时,操场上还有三个班级正在各自区域上课。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景象早就习以为常,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这座操场还很“新”。
“学校的运动场是由通州区援助建设的,在2021年完工,面积达到了9800平方米,满足了全校师生的活动空间需求。”武当山特区杨家畈中心小学校长周雪莹告诉记者,2018年学校开始与北京市通州区小学拉手。6年来,两地学校多次交流互动,带动解决了杨家畈中心小学软硬件的许多薄弱点。“除了操场之外,通州区还捐赠了护眼灯,2023年又捐赠了10台智慧白板,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目前,杨家畈中心小学共有学生超1900名,教职工105人,在教学硬件改善的同时,怎么提升教育水平也是需要两地学校思考的问题。通州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多层面多形式地对杨家畈中心小学进行帮助,实现了教育理念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吸纳了通州学校‘零点体育’的教学经验,结合大课间和传统武术,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周雪莹说。
杨家畈中心小学的情况在武当山特区不是个例,自2014年北京市通州六中与武当山中学结成了对口帮扶对子以来,两地教育协作越发紧密。2018年,武当山特区9所中小学幼儿园与通州区9所名校、武当山特区继教中心与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成为了“手拉手”单位(学校),实现了“校对校、点对点、心连心”的深度合作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武当山特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武当山特区教育系统共派出50余批次,400余名骨干教师、校长赴通州区对口学校学习。同时,通州区对口学校也派出近百名名师、专家开展课堂问诊、专题讲座、学校管理指导。在教学硬件改善方面,通州区帮助建设了杨家畈中心小学运动场、武当山中学运动场,提供护眼灯1200余套……有效改善了武当山特区办学条件。
2021年,武当山特区教育局和通州区教委签订了3年的对口协作协议。2024年,在上一轮对口协作协议达成之际,双方教育部门已商讨了新一轮对口协作协议内容。未来,通州区将组织不少于10所学校(单位)与武当山特区12所学校(单位)开展“一(多)帮一”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合作,计划将武当山特区干部教师纳入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年度培训计划;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远程共享,使武当山特区师生共享通州区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
不仅如此,武当山特区也将把武当文化、武当武术、汉水文化、南水北调等地区文化资源共享给通州区,实现两地教育领域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