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1063期 >2024-11-27编印

《副中心会客厅》协同传播暨品牌推介会上的故事
媒体+向未来
刊发日期:2024-11-2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张群琛 李若晨 本版摄影 常鸣 唐建

昨天,大运河畔迎来一场分享经验、碰撞智慧的盛会——《副中心会客厅》协同传播暨品牌推介会。在副中心之声四周岁、北京通州发布八周岁、副中心会客厅两周岁、学习强国城市副中心平台一周岁之际,“呼朋引伴”共议媒体赋能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市、区媒体携手打造区域级媒体矩阵是城市副中心主流传播力量的重要特点,媒体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与创新,整合资源、融合力量、聚合功能、联合产业、主动创新、找准靶向,在改革潮涌中乘风破浪、培育融媒体新质生产力。会上,“媒体+”力量的“探路者”分享了聆听时代、向新向质的创新故事。

单一广播蜕变融合传播 市场份额涨幅超200%

四年前,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升级改版为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创新升级,迭代转型,以应对格局之变、话语之变。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中心主任张延红细数了过去四年副中心之声打造媒体矩阵,引领区域媒体主流价值的经验做法:“我们在京津冀三地、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展开媒体跨区域联合,获批创建中广联下设的‘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创办‘大运河国际交流季’‘我家住在运河边’‘河之端’等大型融媒采访行动和全媒活动。”

这期间,副中心之声还与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在内容生产、队伍建设、平台终端等方面深度融合,创新开办《副中心会客厅》《瓣瓣同心》等专栏节目,在市、区两级广播、电视、报纸、客户端全媒刊播;与京津冀地区三十余家媒体成立“京津冀联媒体”,与市级媒体《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合作共办“副中心之声”微信号,在新媒体端聚合发力,放大主流媒体声浪;与通州区文旅部门合作命名“副中心之声号”游船。

坚持内容为王,留住城市文化基因,副中心之声以人文之舟泛运河之水,开办特色品牌栏目《运河之上》,京冀运河通航大型融媒现场直播《千年运河 北首启航》一举获得两项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天人合一北京城》等两套节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中华文化传播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北京市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和折子工程;仅今年前十个月,《品悟伟人诗词、踔厉奋发前行》《北京三大文化建筑探访》《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寻访京津冀里的红色印迹》等近二十项栏目和融媒报道,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北京市广电局年度、季度创新创优奖、北京新闻奖、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北京市网络视听基金奖励等,创四年来新高。

金融服务赋能千行百业 支持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

在发出副中心主流媒体的声音时,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即将搬入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成为首家入驻副中心的国有大行一级分行。

今年以来,邮储银行多维度发力,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多方合作,在支持高端芯片制造、算力中心、民用航天、大模型应用等方面展开探索,促进科技创新企业不断增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国邮储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周颖辉透露,近期选址副中心的邮储大厦即将正式批复,之后将面向社会推出首个鸿蒙生态银行,打破传统金融服务边界,实现社会互联、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

邮储银行还服务实体经济,在消费、“三农”、小微企业重要领域开展业务。“我们与通州区体育局携手打造预付费资金监管平台,这是通州首个预付费监管平台,营造健康有序诚信的消费环境。”他说,邮储银行还将与副中心一起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参与优质企业和金融中心的合作,与区投促中心联合,未来北京邮储大厦也将与合作伙伴开放共享,千方百计赋能千行百业。

直播间搬进主会场 探讨副中心向新向质向未来

聆听时代,启航新篇。本届论坛以“向新向质向未来”为主题,《副中心会客厅》栏目作为市区媒体融合的品牌栏目,直接把直播间搬到了现场,政府人员、企业家、学者就地展开话题。

“副中心建设发展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向新向质?”面对主持人的发问,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盛晓娟率先发言:“产业发展中,小米汽车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副中心产业框架不断向新向质发展;建设领域,三大文化设施投用,东六环入地工程如火如荼建设,清华、人大等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安贞、友谊等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涌入,回应人民关切。绿色发展论坛、马拉松比赛、大运河音乐会等高端活动逐渐成为城市名片,这些都是副中心向新向质的体现。”

城市更新是城市向新向质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通州区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中心主任赵明介绍,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是涉及通州老城区千家万户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中心至今已启动实施8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惠及2.5万余户家庭,先后打造了云景里、水仙园等优秀样板示范项目。

北苑街道的米开TOWN园区同样彰显着城市更新的创意力量。米开TOWN创始人、北京数创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冉隆凤分享了园区建设经验,“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围墙打开,让所有百姓都能走进来,有文化空间可去、有艺术梦想可圆、有传统文化可学。高附加值也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设计师会帮每家机构做工作设计,让他们跟周边更好地融合,达成园区与企业的双赢。”

中仓街道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曾凡博分享了如何把群众所盼与政府所干精准对接,以及服务企业、助企纾困的经验做法。坐落在五河交汇处的运河商务区是副中心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也是ESG“绿色产业”的集聚区,其中一部分就位于中仓街道,作为“神经末梢”,中仓街道也担当着服务属地企业的重任。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也离不开副中心的法治建设。北京德谕泽律师事务所品牌经理冯宝平列举了律所服务企业的种种举措,包括颁布传承法律风险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团体标准,梳理出九大类、246个关键法律风险源,承办主题活动助力企业家家业长青……

【系列签约】

“副中心医声”健康科普品牌揭牌

活动现场,“副中心医声”健康科普品牌正式揭牌。通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十余所医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共同发起“副中心医声”合作战略。协议签署后,各方将共同打造集医疗服务、健康宣传、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城市副中心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与健康保障。

通州区卫健委副主任徐娜表示:“通过‘副中心医声’品牌,我们将整合区域内各大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传播优质、权威、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

在未来合作中,城市副中心各大医疗单位将提供最新的医疗资讯、科研成果、专家讲座等,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卫生部门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开展健康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同时,各大医疗单位还将建立紧急医疗事件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副中心医声”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挖掘档案故事 激活大运河空间文化记忆

值此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在探索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播上也更进一步。活动现场,北京市档案学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通州区融媒体中心、通州区档案馆、北京通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激活大运河空间文化记忆融媒合作战略协议。

《百家讲坛》主讲人、历史学家阎崇年早在60年前就走过一遍大运河。当年,他和朋友们从天安门一路向东,第一站就是通州区张家湾。“当时张家湾这段运河的水很深,码头遗迹的石头和故宫太和殿用的材质差不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随后我们一行人一路向南,经天津、山东、江苏最终抵达杭州,完成了我们的运河情缘。”如今已90岁高龄的阎崇年再提往事依然兴味十足。

可见,做好大运河这篇文章是几代人的共同心愿。此次战略协议的签订是大运河传播和保护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协议签署后,档案学会、档案馆将提供专业的档案研究支持,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副中心之声、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将利用各自媒体资源与传播优势,将大运河的故事讲述给更广泛的听众与观众,激活人们的文化记忆;北京通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角度,携手探索大运河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融合之路,让运河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媒合作守护“城市生命线安全”

“城市生命线安全”融媒合作战略协议由北京市地下管线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及运河商务区携手签署,四方将共同守护城市生命线的安全。

北京市地下管线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何俊山说:“北京市目前地下管线共24万公里,运行平稳可靠,但也存在着老旧管线等问题,老百姓对地下管线的各项保障工作提出更多要求。通过媒体的科普和普法宣传,可以让大家更多了解地下管线的情况,促进北京市地下管线整体水平的提高。”

中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通州融媒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也迈上新台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通州区融媒体中心签订中国传媒大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说:“这次的签约不仅是再续前缘,还有一些新展望,我们要做到三个对接,把教学内容和行业实践对接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把育人成效和社会效益对接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共创共赢。”

【媒体人讲述】我与副中心的故事

城市副中心高速发展为媒体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限的创作灵感,催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新闻作品和典型案例。活动上,2024年城市副中心媒体融合发展百余项成果发布。这些作品和案例不仅全面展现了副中心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更体现了媒体作为时代记录者和社会正能量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背后主创人员也讲起了“副中心与我”的故事。

在本次发布的成果里,就有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中心主持人章维的作品《大建筑中的大智慧》——在2023年底三大文化设施正式开门运营之前先睹为快独家探访。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些副中心的建设者已经触类旁通,不只是建设者了。”章维回忆起当时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陈宏达带着记者、著名指挥家以及非遗传承人、音乐人一起探访,过程中他详细介绍了收音、材料以及艺术中心的管风琴与国家大剧院管风琴的不同气质,“在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建设者也同时在学习,他已经不只是一位工程专家了,更像是一位音乐厅专家。”章维感慨道。

今年7月份,通州区融媒体中心航拍工作室记者常鸣,拍到了一张心心念念的照片。这是一张航拍作品,画面中是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的夜景,“W”形的大运河从画面中间穿过,与岸边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峰塔等地标建筑相映成趣。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北京日报、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组织了“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联合采访。常鸣就是该系列作品的主创之一。拍摄当天下午,采访团原本在扬州瘦西湖采访,大雨忽至,20分钟后雨过天晴。“正是傍晚,我猜会有晚霞,赶紧驱车来到运河三湾,升起无人机,如愿拍摄了这张照片。”作为摄影记者,常鸣说,“没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了!”

“这是我报道通州的第18年,这两年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合作的《副中心会客厅》栏目,让我更加立体地认识了这座生机勃发的城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音频编辑部记者张杨说。

从《副中心会客厅》上线的第一天,每期直播节目都会同步在多平台上与网友们实时互动。“2年来网友们对副中心越来越了解,更加关注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话题和营商政策等新话题。”张杨说,《副中心会客厅》是市区两级媒体融合的示范案例,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是副中心媒体传播领域的‘副一代’,我们有责任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讲好副中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