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1042期 >2024-10-29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类博物馆篇(一)东韵丝绸
刊发日期:2024-10-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李若晨

领略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通州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后,我们探宝的脚步来到通州区宋庄镇。如今,这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特色小镇之一的艺术创意小镇,不仅各类美术馆星罗棋布,一些扎根于此的类博物馆更让艺术小镇散发出多元文化魅力。

位于艺术创意小镇的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是一座展示缂丝技艺的宝库。这里展示了来自民间、宫廷的各类织布机,也有通过传统技艺复原出的针织文物。更为有趣的是,喜爱缂丝技艺的朋友还能在艺术馆三楼亲自体验,织出自己的作品。

做龙袍织漳绒 大花楼机“镇馆”

走进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一层,仿佛闯入了一个织造的世界,这里有大小不同的各式织布机十余台,小型民用织布机与大型官用织布机分开摆放,其中一台织造云锦的大花楼织机堪称“镇馆之宝”。

这台机器十分高大,千万根黄白丝线纵横交错于木架之中。“这种大花楼织机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就沿用下来。之所以叫‘大花楼’,是因为它高大似楼房,且用来做提花织物。”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馆长倪东侃介绍,这台大花楼机可谓人类历史上织布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一种织布机。织造时需要两人配合操作,挽花工坐在上层的花楼上挽花提拽,织花工在下方投梭打纬。“所有的织物都是通过经纬线以不同的频次交织,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和图案,中间的白色丝线是衢丝,也叫通丝,是经线的延伸,通过上层挽花工的提拽,将经线分为上下两层,下方的织工就可以穿梭织入纬线。”倪东侃说。

在古代,这种大花楼机的主要用途是做龙袍和官服。龙袍由绚丽多姿、灿若云霞的云锦织造而成,纹样复杂,做工精细,织造过程也十分繁琐。以龙袍为例,倪东侃详细介绍织造的全过程,“第一步是设计图案,第二步是根据幅宽和精密程度计算丝线用量,幅宽就是布料的宽度,比如一般云锦的幅宽在78厘米,精密程度大概是每厘米120根,大概就需要将近1万根线,需要把这些丝线染好颜色绷在架子上,第三步是做花本,花本也就是将纸面上的纹样,过渡到织物上,再现设计纹稿的‘模本’,比如织一条龙,1米大概有1亿个经纬线交叉节点,每个交叉节点都需要用毛笔画出来,编出花本;最后才是织,也就是解析花本的过程。”大花楼机每天仅能织出5厘米左右,一件七八米的龙袍,需要将近半年的织造时间,做花本的过程更是长达一年。

大花楼机不仅能织云锦,还能织漳绒,也就是俗称的“天鹅绒”。靠近门口的另一台大花楼机,便能织出“雕花天鹅绒”。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便织入一根起绒杆,即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即成毛绒。这台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后方多了一个“宝塔架”装置,840个小竹管、灰棕色平底锥形物和空通孔白色圆球牵丝引线,整齐地悬挂于木架上。

“为什么需要这个线架呢?因为起绒花时用线量大,不起花的缎组织部分用线少,每根线的用量不一样,不能都卷在一根经轴上,所以每根线需要单独有控制的经轴。这个锥形物叫‘泥砣’,白色圆球叫‘料珠’,上面的小竹管是绒经经轴,原理是使用‘泥砣’的重量增加绒经经轴与轴芯的摩擦力,用‘料珠’的重力保持绒经的张力,使每根绒经都可以单独伸展或收缩。经轴数越多,织出的图案越大。”倪东侃说。

“漳绒”在中国古代曾盛极一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绒圈锦作为天鹅绒织物的前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起绒织物,明清时更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服装形制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让丝织衣物渐渐退出市场,近年来,“国潮”运动的兴起让“漳绒”市场重新火热起来。“现在网上汉服圈很流行漳缎面料,而且有钱也买不到,基本上订单都排到三年后了,因为本身技术难度很高,都是纯手工的,而且很多年不流行了,能做的厂家很少,现在各个厂都在做技术研发,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倪东侃说。

这两台织布机就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代表,也代表了纺织技术的高峰。倪东侃说:“历史上我国纺织技术的高峰出现在汉、唐时期,随后各个朝代的纺织基本延续着两个朝代的风格,没有再突破。”

做龙袍织漳绒 大花楼机“镇馆”

走进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一层,仿佛闯入了一个织造的世界,这里有大小不同的各式织布机十余台,小型民用织布机与大型官用织布机分开摆放,其中一台织造云锦的大花楼织机堪称“镇馆之宝”。

这台机器十分高大,千万根黄白丝线纵横交错于木架之中。“这种大花楼织机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就沿用下来。之所以叫‘大花楼’,是因为它高大似楼房,且用来做提花织物。”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馆长倪东侃介绍,这台大花楼机可谓人类历史上织布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一种织布机。织造时需要两人配合操作,挽花工坐在上层的花楼上挽花提拽,织花工在下方投梭打纬。“所有的织物都是通过经纬线以不同的频次交织,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和图案,中间的白色丝线是衢丝,也叫通丝,是经线的延伸,通过上层挽花工的提拽,将经线分为上下两层,下方的织工就可以穿梭织入纬线。”倪东侃说。

在古代,这种大花楼机的主要用途是做龙袍和官服。龙袍由绚丽多姿、灿若云霞的云锦织造而成,纹样复杂,做工精细,织造过程也十分繁琐。以龙袍为例,倪东侃详细介绍织造的全过程,“第一步是设计图案,第二步是根据幅宽和精密程度计算丝线用量,幅宽就是布料的宽度,比如一般云锦的幅宽在78厘米,精密程度大概是每厘米120根,大概就需要将近1万根线,需要把这些丝线染好颜色绷在架子上,第三步是做花本,花本也就是将纸面上的纹样,过渡到织物上,再现设计纹稿的‘模本’,比如织一条龙,1米大概有1亿个经纬线交叉节点,每个交叉节点都需要用毛笔画出来,编出花本;最后才是织,也就是解析花本的过程。”大花楼机每天仅能织出5厘米左右,一件七八米的龙袍,需要将近半年的织造时间,做花本的过程更是长达一年。

大花楼机不仅能织云锦,还能织漳绒,也就是俗称的“天鹅绒”。靠近门口的另一台大花楼机,便能织出“雕花天鹅绒”。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便织入一根起绒杆,即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即成毛绒。这台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后方多了一个“宝塔架”装置,840个小竹管、灰棕色平底锥形物和空通孔白色圆球牵丝引线,整齐地悬挂于木架上。

“为什么需要这个线架呢?因为起绒花时用线量大,不起花的缎组织部分用线少,每根线的用量不一样,不能都卷在一根经轴上,所以每根线需要单独有控制的经轴。这个锥形物叫‘泥砣’,白色圆球叫‘料珠’,上面的小竹管是绒经经轴,原理是使用‘泥砣’的重量增加绒经经轴与轴芯的摩擦力,用‘料珠’的重力保持绒经的张力,使每根绒经都可以单独伸展或收缩。经轴数越多,织出的图案越大。”倪东侃说。

“漳绒”在中国古代曾盛极一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绒圈锦作为天鹅绒织物的前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起绒织物,明清时更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服装形制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让丝织衣物渐渐退出市场,近年来,“国潮”运动的兴起让“漳绒”市场重新火热起来。“现在网上汉服圈很流行漳缎面料,而且有钱也买不到,基本上订单都排到三年后了,因为本身技术难度很高,都是纯手工的,而且很多年不流行了,能做的厂家很少,现在各个厂都在做技术研发,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倪东侃说。

这两台织布机就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代表,也代表了纺织技术的高峰。倪东侃说:“历史上我国纺织技术的高峰出现在汉、唐时期,随后各个朝代的纺织基本延续着两个朝代的风格,没有再突破。”

注重传承 参与众多大馆文创

传承技艺也是该馆承担的重要职责。艺术馆三层摆放着十几台小型织布机,用于平时开展示课。倪东侃说,艺术馆会定时举办一些缂丝体验课程,感兴趣的孩子会在家长的陪同下来这里上课,体验传统手工的乐趣。此外,艺术馆还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主要是研究与复原,比如双方目前正在研究汉代的织物。

在艺术馆二楼,你还能见到馆内设计并制作的文创产品。小到精致的团扇、手包,大到古琴琴套、装饰品等一应俱全。

其实东韵丝绸很早就涉足文创。2008年,东韵丝绸作为奥运供应商提供了众多文创商品。北京园博会、上海世博会等也都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并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大馆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博物馆提供IP,我们据此设计研发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纺织类日用品。比如,我们跟故宫合作的丝巾,包括宫喜、营造、节气、祥瑞等系列,种类十分丰富。”如今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的产品已被列入“北京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