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041期 >2024-10-28编印

路县故城遗址开考古课
15组家庭“走进”古人生活图景
刊发日期:2024-10-2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我们面前,层层叠压的地层之下,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城。”昨天,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一堂生动的考古课开讲,15组家庭观众受邀走进考古现场,参观古井、窑址等遗迹,体验考古发掘,探寻汉代人的生活图景。

路县故城遗址发掘现场,探方整齐排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李鹏带着一群观众在探方前站定,用手铲当“教具”,指着几个“深坑”讲解:“大家看到地面上的一个个‘方格子’,就是考古发掘的基本单位,学名是探方。今年,我们的发掘区域位于故城城址外东南部,已经发现了24座两汉水井。”

观众向探方里张望着,抛出一个个问题:“探方里为什么会有一条条横线”“有的探方怎么被打通了”“圆形的坑是什么”……“这些横线是我们辨认地层年代的依据。仔细看,线两侧的土层颜色不一样。”李鹏耐心解答,地层记录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在发掘过程中,我们为了完整呈现古人生活的房子、道路等大型遗迹,就会打通探方。比如正在清理的两个‘圆坑’,其实是西汉时期的水井。”

顺着李鹏的引导,观众发现,两座古井有区别。“一座是砖砌的,一座是土制的。我们在古井中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目前检测出来的有一只狗的头骨。”李鹏说,今年,考古队员还发掘出了9座东汉时期的窑址,汉代道路、瓮棺、房址等遗迹,出土了150余件套两汉至明清时期的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等,“这些发现为还原汉代古人生活图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听了考古队员的讲解,文汇中学初二学生吴思雨说:“2000多年前的古井和窑址保存得太好了,我发现窑址里还埋藏了陶片,感觉很神奇,仿佛古人的生活就呈现在眼前。”

发掘区旁边的空地上,划出了一片勘探区域。观众拿起刮铲等工具,学习考古发掘、记录、整理等。“走进考古现场,我才知道到路县故城曾是一个繁荣的交通枢纽,这让我对北京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昌平区第五学校初一学生袁晨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