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综合总第1014期 >2024-09-13编印

京蒙协作助力翁牛特旗乡村振兴
从贫困“空壳村”到“产兴人旺”
刊发日期:2024-09-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2.jpg

农民将西红柿装箱。

3-3.jpg

大棚绵延向道路尽头。

3-4.jpg

农民采摘辣椒。

3-1.jpg

高家梁村一千余个大棚占地千亩,规模庞大。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郭丽君

清晨,距北京市通州区五百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广德公镇高家粱村设施农业产业园,千余个蔬菜大棚内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陆续进入采摘期,满脸喜悦的种植户正忙着采摘,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一个小时后,这些新鲜的蔬菜被送到镇上的蔬菜集散中心,进行分拣、装箱后,将被发往北京市的各大农贸市场,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成为他们难忘的“内蒙古味道”。

通州区与翁牛特旗是对口协作地区,结对以来,两地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并肩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京蒙一家亲”的生动篇章。

京蒙协作推动大棚种植

翁牛特旗广德公镇高家梁村位于镇政府西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现有常住户525户1022人。过去,高家梁村由于地处高寒地带、干旱少雨、无霜期短等自然条件不佳,青壮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如何改变祖祖辈辈都没有改变的生存环境?村党支部抓住京蒙协作的有利发展契机,在参观学习外地的先进种植经验后,积极争取大棚种植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但是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号召探索发展冷棚种植技术时,竟然没人响应。动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本村的7名党员响应村党支部号召,先行试水,每人贷款5万元,又东求西借凑了5万元,开始在100个大棚试种蔬菜。

试种获得了成功,收益明显,村民们纷纷加入到大棚种植的队列中。借助京蒙协作政策的东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推动冷棚种植项目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随着大棚种植技术在当地越来越成熟,投入317万元京蒙协作帮扶资金建设的京蒙协作农业帮扶产业园内,1000余个大棚占地1000亩。项目以丰厚的回报造福当地村民,村民腰包鼓涨起来,人人都以我是高家梁人而自豪,昔日的“空壳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周边乡镇务工人员纷至沓来。

特色农业带动当地发展

大棚内,71岁的郭广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辣椒,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郭广曾经是贫困户,靠家里几亩地种粮,仅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却一直没有甩掉贫困“帽子”。多年前,他认领了三个蔬菜大棚,脱贫致富后的郭广老人,改善了家里的居住环境,每天乐呵呵的。“几个棚溜达着就种了,一个棚一年最少也得收入五六千块,挣钱了,得了甜头了,感谢京蒙协作的好政策。”

特色农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发展。种植大户需要的劳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周边乡镇。据不完全统计,周边乡镇到高家梁村务工的村民不低于200人。当地的近百村民因冷棚项目干起了经纪人,同时附带开展种子、化肥、农药等一条龙农资服务,经纪人的年平均收入达到10万元,高的则达四五十万元。没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将土地以3倍于市场价流转给合作社,收入更加稳定。

“今年的蔬菜价格高,种植西红柿的大棚,毛收入能达到五万块钱,种植大棚的村民钱袋子鼓了,干劲更足了。”每天都到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的村党支部书记韩占力表示,冷棚的规模效益超乎村民的想象,同样的土地,与原来的种植方式相比,冷棚项目以10倍于原来的收益回报村民。

协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从最初的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后来的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深度协作、互利共赢,京蒙协作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如今,腰包鼓起来的高家梁人并没有小富即安。为了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高家梁村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已经谋划出炉:肉牛养殖与种植结合,做强产业;延长蔬菜产业链,投入育苗项目、建设冷库,存储蔬菜,提高蔬菜身价:建大型蔬菜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建设养殖小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通州区赴翁牛特旗挂职干部,翁牛特旗委常委、副旗长董九兵表示,今年是通翁两地结对的第13年,在两地的高位推动下,京蒙协作得到高质量纵深发展。特别是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两地在农牧业、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更加广泛,干部人才交流更加深入,对口协作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