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010期 >2024-09-09编印

北京艺术中心已上演近400场演出,观众25.6万人次
多部全球名剧中秋齐聚副中心
刊发日期:2024-09-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嘹亮的运河船工号子在剧场回荡,音乐剧《北上》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到来之际,记者日前走进北京艺术中心探访时看到,音乐剧《北上》的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刚刚过去的周末,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鸿篇巨制被搬上舞台,融合音乐、舞蹈、戏剧和传统民族技艺,以音乐剧的形式在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上演。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之一,北京艺术中心开幕以来举办各类演出190场、艺术活动176场,接待总人数25.6万人次。

总建筑面积12.53万平方米的北京艺术中心,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及小剧场四个室内剧场,和一座户外露天剧场。各剧场汇聚了8K、5G、AR、VR、全景声等“艺术+科技”的最新应用成果,设施建设及演出效果均达国际一流水准,北京艺术中心立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前沿,促进多元艺术资源的集聚,以惠及民众、涵养地区文化生态为导向,逐步成为国内外文艺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去年年底,一曲《运河谣》拉开了北京艺术中心的大幕,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新发展格局全面展开。融入运河元素、北京文化元素、京津冀区域文化元素,北京艺术中心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及创新思维加强特色化品牌建设,在差异化发展上步履不停。2024年,这座崭新的剧场拓展演艺新场景,音乐剧、现代舞、先锋戏剧、沉浸式表演等艺术门类多点开花,打造吸引年轻观众群体的都市文艺生活打卡地、集聚地。

音乐厅里,当镇厅之宝里格尔管风琴震撼亮相,法国浪漫派的音符在空中飘荡,由此衍生的“天籁和鸣·北京艺术中心管风琴艺术周”全天候串联起惠民演出、亲子工作坊等各类活动。独树一帜的露天剧场,吸引大批年轻剧迷在森林掩映中沉浸《仲夏夜之梦》,叫好叫座的户外演出一度售罄加场。“北京艺术中心突出产品的现当代性、时尚、跨艺术门类融合的特点,更多着眼年轻观众和市场培养。”北京艺术中心运营部相关负责人李宵伊介绍,相较于国家大剧院本部,北京艺术中心创新性引进音乐剧这一表演形式,除了本周末上演的运河故事《北上》,享誉全球的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猫》、俄语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也将重磅亮相。

舞台之外,主题艺术周、全时空沉浸式艺术节等活动正在丰富大众文艺生活,搭建起亲民、惠民、育民的艺术综合服务平台。截至今年8月,周末音乐会、公共空间普及演出、主题艺术周、艺术体验工作坊等170多场丰富多彩公益艺术活动已经与观众见面,为城市副中心的广大观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休闲生活。临近中秋,艺术中心特别策划了“‘天涯共此时’——英国再·剧团默剧工作坊”、“乐满粮仓·集章雅游”活动、“月影匠心·手作摘星辰”体验活动和“国风雅韵——中秋系列空间演出”等活动。在这里,您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演出,还可以在手工活动中打包一个月亮与家人分享,共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以“现代性”为锚点,融合现代科技,北京艺术中心将推出多元融合的艺术展览和演出,为观众提供多元现代的审美体验。“2024年北京艺术中心共安排了300场演出。”李宵伊透露,英国再·剧团的音乐肢体剧《笑忘书》、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等精彩剧目将接连登台。此外,下半年北京艺术中心将推出高清视听“第二现场”系列演出,利用北京艺术中心先进的场地和超高清录制条件,链接国内外顶尖名家名团的音乐会、戏剧等热门演出,以多机位、多景别、多角度的视觉呈现,实现实时转播,打造与现场同步的第二视听空间。

相关新闻:

音乐剧《北上》城市副中心首演

2-1.jpg

音乐剧《北上》演出现场。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王倚剑)上周末,中文原创音乐剧《北上》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首演。本剧力邀北京双奥艺术家及百老汇视觉艺术家强势加盟,许多活跃在音乐剧舞台上的明星演员加入演出,震撼人心的360度全景移动大船与现场演奏共同带来超沉浸体验。

音乐剧《北上》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北京音乐广播、北京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制作,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支持,是“大戏看北京”展演剧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通州区“运河有戏”演出季重点支持项目。9月7日-8日在北京艺术中心演出,9月20日-22日在世纪剧院上演。

剧中的主角沿运河一路北上,许多故事发生在航船上。开场一曲船工号子,经典通州运河非遗将观众带入摇晃的航船船舱。剧组将“船”搬上舞台,舞台台面运用镜面材质的材料,营造出平静的水面,舞台布景呼应等高线进行设计,打造水中倒影的意象,台上的异形纱幕也做成了水的形象。舞美方面充分营造与“水”有关的视觉形象,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观演。

人在船里,船在河中,景随河变。主角们从无锡出发,为体现情节中的地域变化,剧组在大写意的整体舞台风格基础上,细抠服饰和音乐,加入各种地域特色元素。抢滩号、闲号等4种不同类型船工号子的应用,也体现了旅程奔波。舞台场景虽然有限,意境变化却是无限。

除了船工号子,剧中还有不少通州元素。传统民谣、“皇木厂”等地名频频出现。导演石路介绍,剧中伙夫一角设定为通州人,伙夫出场时说了一段快板,介绍通州本地文化,风趣简洁,令观众印象深刻,对主角们北上的目的地充满了向往。

来自新疆的演员阿拉丁·阿斯哈力在剧中饰演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他在北京上学、工作,对通州和大运河本就十分熟悉。演出前,他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多次前往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感受运河历史文化。

“运河水养育了沿岸人民,也孕育了很多故事,是真正的‘源远流长’。我了解了运河的历史后再进行表演,历史感和信念感油然而生,让我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阿拉丁·阿斯哈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