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993期 >2024-08-15编印

今年还将有50个行政村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惠及约16万人
城市副中心村庄2025年全部接入城市公共供水
刊发日期:2024-08-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王天淇

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涌出,门头沟区清水镇简昌村村民郭秀利十分开心,“现在水随时都够用,再也不担心高峰期用水紧张了!”

简昌村村民郭罗照在自家院子里带着小孙女一起用自来水清洗果蔬。

记者了解到,到本月,门头沟区包括简昌村在内的12个以山泉水为单一水源的深山区村庄经过一系列改造,实现了山泉水与地下水“双水源”供水,村民日常用水更有保障。随着《北京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方案(2023年-2025年)》的制定印发,全市农村供水条件将进一步优化改善,今年将有50个行政村纳入城市公共供水覆盖范围,惠及约16万人。

深山区村民告别“靠天吃水”

门头沟区清水镇简昌村位于京城西部的深山区,村委会西南侧坐落着一幢崭新的小房子,这是今年5月刚刚建成的井房,里边除了新打的一眼井外,取水设备和消毒设备也都是新置办的。

门头沟清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于永红告诉记者,简昌村的常住人口约有100人,祖祖辈辈都是吃山里的山泉水,先把山泉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再往各家各户供水。但是这种“靠天吃水”的方式使得供水量并不稳定,每到枯水期,村里就会出现用水紧张的情况。去年夏天,受“23·7”特大暴雨影响,简昌村的山泉水水质一度出现问题,当时,村委会只能从镇上拉水供村民使用。“经过市、区水务部门的调研,去年8月下旬开始,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打了一眼深井,之后又建设了标准化的井房,解决了老百姓的安全用水问题。”于永红说,未来简昌村将以发展民俗旅游业为主,用水问题的解决对壮大集体经济也有帮助。

简昌村新建成的井房里配有崭新的饮用水消毒设备。

“过去只有山泉水的时候,旱季水就供不上了,夏天用水量也大,到了都用水的时候,水龙头的水就小,得等着,低处的人家用完了,高处的再用。”郭秀利说,自从打了井之后,再也不担心用水了,“现在随时打开水龙头水都够用,高处低处的人家都一样!”

“山泉水”“地下水”互备互补

像简昌村这样以山泉水为单一水源的深山区村庄,门头沟区还有11个,到目前为止,都已实现“双水源”供水。

“农村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门头沟区供水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焦少昆说,门头沟区聚焦农村饮水的痛点、难点、卡点,通过水源保障工程、供水站标准化改造、管网联通、消毒设备安装与置换工程等,为全区山泉水单一水源的黄安、双涧子等12个村提供双水源保障,落实“双保险”,实现了“山泉水+地下水”互备互补、平急两用。“这既能充分利用泉水资源补充农村供水水源,进一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又能通过稳定的地下水源保障、解决受季节等自然因素波动导致山泉水供水不稳定的现状。”焦少昆说。

下一步,门头沟区水务局还将通过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集约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水源、管网等的分区互补能力,推动实现平急两用迅速切换,持续加强供水体系韧性建设。

明年底中心城区五环内村庄全部接入公共供水

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北京市制定印发了《北京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了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未来,全市农村地区供水条件将进一步优化改善。

根据发展方案,力争到2025年底,本市将初步形成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心城区五环以内、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村庄全部接入城市公共供水。全市规模化供水工程(千吨万人)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7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

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费晓轩介绍,今年,全市计划完成20处农村供水设施改造,目前已完成11处。同时,50个行政村也将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惠及人口约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