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993期 >2024-08-15编印

村里垃圾分类的“教科书”级操作
潞城镇东堡村委会协管员获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
刊发日期:2024-08-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柴福娟)近日,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首都精神文明办开展的2024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评选中,潞城镇东堡村村委会协管员陈雪丹光荣上榜。

走进陈雪丹的小院中,记者看到每个房间内都分别摆放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专用垃圾篓,每天清晨,陈雪丹都会把不同的垃圾分开打包,放到院门口的分类垃圾桶中,等待村里的垃圾车分类收运,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了陈雪丹全家的习惯。

“刚开始施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我和全体村民一起学习了相关知识,自认为熟练掌握。直到有一次,我在院门口剥玉米,把玉米衣投放进厨余垃圾桶时,路过的垃圾收运员提醒我是错误的,并给我普及了相关知识,我才意识到,不是所有食物都是厨余垃圾,相信很多村民也跟我一样存在分类误区,所以我决定做些什么。”陈雪丹说。

从那天起,陈雪丹开始关注起村里每户门前的垃圾桶,看见有人出来扔垃圾,她都要走上前去看一看,了解大家的分类情况。为了让科学分类的理念在东堡村落地生根,陈雪丹开始记录每一户村民在分类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总结村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每天晚饭后是村民们投放垃圾比较集中的时间,陈雪丹就逐户走访,根据统计到的问题逐户讲解。每周,东堡村都会组织村民们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的培训活动,陈雪丹总是积极、耐心地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有针对性地指出普遍问题,进一步提升村里的分类率和正确率。村民们说:“陈雪丹就是我们身边的分类教科书,遇到分类问题找她准能解决。”

让全村人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更加深入地凝聚共识。陈雪丹意识到,只有更多的志愿力量参与到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中来,才能真正提升全体村民的分类意识,于是她着手在村里组建志愿服务队。

从零开始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我家的实际情况分析,我认为孩子的意见往往能够影响整个家庭。所以我就和孩子一起,从他在村内的小伙伴家庭开始招募动员,组建志愿者队伍。”陈雪丹说。

每逢周末,陈雪丹就会带着这支志愿者队伍,在村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此外,他们还会拿上工具,到减河边捡拾垃圾。每次活动结束后,她还会给队伍中的青少年“留作业”,鼓励他们邀请更多的身边伙伴加入到队伍中来。

如今,东堡村里的这支由青少年带动家庭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已经由最初的4个家庭发展到20余个家庭,他们的志愿服务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行走在东堡村内,整洁的路面、每户门前正确分类的垃圾桶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东堡村的垃圾分类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据潞城镇东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颖介绍,除了志愿者力量,东堡村还制定了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从统筹调度、分类监督、日常宣传、科学指导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每一名村干部都各司其职、明确分工,村民参与分类的热情也始终高涨,村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环境提升的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