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鹏)暑期过半,综合近期北京市相关情况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开展的旅游消费调查,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市消协联合发布一系列旅游消费提示,提醒即将出游的消费者警惕非法“一日游”、合理规划行程;谨慎参加研学游、不轻信社交媒体“种草”信息;错峰出游不扎堆、提高维权意识。
有关方面表示,消费者莫贪便宜,警惕非法“一日游”。非法“一日游”普遍通过发放传单和网络渠道,尤其是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线上呲活揽客,以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行程安排吸引游客报名,在实际行程中以强制消费、缩减景点等方式坑害消费者。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在参加“一日游”时,应理性对待平台及社交媒体宣传,通过正规渠道参团,强化维权意识,提前确认旅行社、导游的相关资质,合同中约定的个人权益、“一日游”行程等内容后再签订合同,在游玩过程中如发现与宣传内容不一致,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便顺利维权。
消费者还应合理规划行程,避免“拉练式”旅游。北京的景区分布广,部分景区所需游玩时间较长且对游客的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外地游客对于这些景区的位置、规模等信息没有概念,往往会被旅行社安排的丰富行程迷惑,被迫体验“拉练式”旅游。游客特别是老年游客,在游玩中应当提前了解游玩景区的情况,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出游时间、每日游玩景点数量,量力而游。
这次有关方面还提出,消费者应警惕虚假宣传,谨慎报名研学游。进入暑期,进京研学游愈加火爆,研学游频频出现货不对板、游而不学、质次价高等问题。一些研学旅行项目在参观地点、活动内容、住宿餐饮等方面与合同约定有较大出入;有些研学旅行项目声称与名校等机构合作,可以深度游览和感受名校氛围,但实际只是带学生到校门口打卡拍照;有些研学旅行项目收费高昂,但参观的地点却是免费景点,实际成本远低于收费标准。有关方面提醒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游时,不轻信宣传,要仔细查看合同主体、合同内容、合同责任等,并注意举办方的过往案例和评价信息,不跟风,重“研”“学”而轻游玩,让学生在研学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值得消费者警惕的是,社交媒体种草,感知评价落差大。市消协二季度旅游消费调查显示,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在线旅游平台,在实际信息呈现上都存在较大感知价值偏差,表明平台信息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导致“看上去很美,实际体验感觉落差大”,建议消费者赴京旅游规划时莫轻信社交媒体内容,考虑景点、网红地时多看“差评”,少刷“种草”,以免拉低整体行程的满足感。
另外有关方面也提示消费者,要确认景区信息,错峰出游不扎堆。暑期进京游客较多,部分景区取消预约流程后排起长队,天气闷热,时有雷雨,游客前往景区前需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防暑降温、防雷电暴雨等准备,出发前确认道路交通、停车条件等情况,避免在人员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游客可通过“北京景区客流量信息”微信小程序查询各景区实时客流量,或根据各公园景区官方公众号提供的入园人数、余票数量等信息,多渠道了解景区当日客流量,错峰出游,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此外,如北大西门、清华西门等地,受场地限制,部分游客甚至在主干道拍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建议消费者不盲目跟风,尽量避开拥堵打卡地。
消费者还要提高维权意识,文明安全出游,在购买旅游服务产品时,要注意签订合同并保留证据材料,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与旅游经营者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拨打12345电话或通过旅游主管部门、景区主管部门、消费者组织对外公示的投诉途径寻求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