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综合总第955期 >2024-06-24编印

北京学校举办小初学段衔接课程展示汇报会
校园里遇见“大运河未来”
刊发日期:2024-06-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

小组成员们介绍未来自动化高效通航船闸的设计理念。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陈施君)运河之上,架起一座磁悬浮桥,船只通过时桥面随之升降;运河之下,一个可爱的海豚潜艇,可载着游客到水底世界游览……这些脑洞大开的设计,出现在近日北京学校举办的大运河未来科技课程展示汇报会上。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孩子们运用AI、AR等新科技手段,为大运河献上特别的礼物。

活动开场,由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制作的《运河北首 活力通州》视频,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魅力。身处运河畔,北京学校本次大运河未来科技课程,创造性地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借助AI进行赋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运河的魅力,探索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来自六年级的同学们依次介绍了未来桥梁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点;未来融环保、智能为一体的船只雏形;未来自动化高效通航的船闸及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计划。大胆瑰丽的想象、扎实缜密的调研、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得到在场专家的一致称赞。

“我们小组带来的作品是一座多功能磁悬浮升降桥,这座桥拥有磁悬浮装置,可以上升与下降。这座桥未来如果在运河上实现的话,可以大大增加交通的流畅度,让船只与车辆的通行更加通畅。”活动现场,六(1)班学生陈奕泓介绍了“未来之桥”的设计灵感、技术应用、桥体特点,并运用AR技术现场展示了桥体功能。

六(5)班学生张云迪和同学们带来的是关于未来大运河生态系统的课题研究。“我们设计的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最上面设计了一个大桥,两边的屋檐可以为家燕和雨燕提供筑巢场所。桥边设计了瞭望塔,安装全景相机监测生态环境。还有垂直花园、针叶林、落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季节性雨林,打造层次丰富的森林仙境。”

北京学校党委书记刘锦震表示,北京学校一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文化育人的理念。除大运河文化课程外,学校还在构建中轴线文化课程、“一带一路”文化课程。本次活动所展示的六年级团队课程是学校为助力学生成长所特别设置的小初学段衔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同学们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