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匠心总第947期 >2024-06-12编印

乐在“棋”中·车志红
刊发日期:2024-06-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王倚剑

就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里,燃灯塔下开办了一场热闹的非遗市集,来自大运河沿线省市的非遗相聚一处,展示着古老文化和技艺的魅力。

作为通州区代表性项目之一,车志红的民间土棋引发人们爆棚的好奇心。五花八门的土棋从哪来?怎么下?背后有什么故事?记者走进车志红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田间地头的棋

一间四层小楼,既是展示厅、图书馆,也是工作间。白板上是放大的象棋棋盘,桌上是未下完的残局。车志红踩着凳子自高处取下一大摞棋盘,“苹果棋”“雨燕棋”“十二连”……各式各样,眼花缭乱。

“目前我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棋大概有八九百种。这些棋名字各不一样,实际上可以根据玩法和目标分为几个类型,包括围堵类、吃子类、成形类、占地类、封堵类、到达类等。咱们平时下的五子棋就属于成形棋,围棋则属于占地棋。”说起与棋有关的知识,车志红如数家珍。

这八九百种棋,都是车志红从十几岁时就开始收集的,经过大约四十年的努力,形成如此规模。有这样的毅力和热情,都因为他打小儿就是个棋痴。

“小时候家住北京城里,但我喜欢往城外跑。那时通州这边都是村庄和田野,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割草放羊,闲了就到地里找东西吃,生韭菜、生茄子这类蔬菜不用说,玉米秆也能吃,地里哪一根吃起来甜滋滋,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在地里吃饱了、跑累了,孩子们就坐下来,捡堆石子,掺着果核、种子,在土地上划出方格子下棋玩。那会下的棋都是村里人口口相传,或者现想出来的玩法,规则常变,一天一个样。今天用石头下棋,明天就用野果。同样的玩法,今天三个小伙伴,分三堆棋子,明天人多了,就多找些石头,棋盘多画些格子,孩子们能兴致勃勃地玩上一下午。

“土里翻出来的棋子,土地上画的棋盘,可不就叫‘土棋’!”车志红笑着说道,这也道出了“土棋”的特点,即它们都来自田间地头,朴素而简单,灵活而多变。

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老百姓的娱乐简单纯粹,图的就是一个方便快捷,往往就地取材,石子、树枝、草梗都化作民间游戏的道具。对于土棋来说,田间地头能看到的一切皆可入棋,棋子就是人们的所见所感,比如西北地区的虎羊棋等棋类。广阔大地处处是棋盘,玩法和规则由人而定,无需随身携带器具,无需费时解释玩法,随时随地摆上一局,三五分钟即可分出胜负,一下午能杀上几十盘,大家轮流上阵,玩得过瘾。这些特点都赋予民间土棋无限的生命力。

乡土生活的棋

对车志红而言,下棋不仅是童年的乐趣,更是他与家的羁绊。

他的父亲和爷爷都爱棋。家里保留着一块厚厚的方石棋盘,石面刻出五行五列方格,几代人在这方棋盘上度过闲暇时光,但谁也说不清它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

长大后,借着工作机会,他开始到全国各地收集棋、研究棋,在一方棋局中花费了许多心思。北京地区的棋是他最关注的,在各区之中,他认为又属通州的土棋最为丰富有趣。

车志红将收集到的棋盘摆开,满满一大桌,其中有“十二连”“西瓜棋”,也有“撑大肚”“二十人打虎”“鸡毛蒜皮大肚鲶鱼”,这些名字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其实,‘撑大肚’的棋盘为方形,内套一个圆形,先占住四角者为胜利。‘撑大肚’体现了过去老百姓盼望吃饱饭的一种朴素心愿。‘赶大集’以到达为胜,因为赶集总是有先有后,先到者无论买卖都具备优势。至于‘鸡毛蒜皮大肚鲶鱼’则类似于成语棋,下棋人持棋数格子,念着‘鸡毛蒜皮’,在第四格落子,如果格子里有别人的棋子就吃掉,这也是在告诉人们胸怀大度,不去计较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车志红一一解释。

小小一盘棋,不仅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经验,还讲出了生活道理,好玩有趣,意味深长。

车志红多年走街串巷,拜访老人,寻访消息,聆听故事,将相近的棋种重新归纳整理,得到了约20种通州土棋。这一数字在北京市各区中是相当高的。“通州有句俗语:‘男子打鱼女子下棋’,说明从前下棋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许多棋种不仅有人记得,而且有实物、有玩法,还能找到人对弈,这在如今是特别难得的。”他研究发现,其他各区留下的土棋中,还有不少与通州土棋相近,应当为同类玩法的变种,说明市内各区玩家间的交流也很多。

现在,车志红已收集了大约三四十副通州出产的老棋。其中,一副民国时期的“十二连”非常独特。纸质棋盘和外壳已经泛黄,木制棋子色彩略显黯淡,捧在手里,仿佛能看到百年前棋手执棋对弈的场景。

虽然万物皆棋局,但不少土棋其实也是有专门生产厂家的。

车志红收集的这些老棋基本都出自当时的“通县郎府小辛庄木制棋厂”。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正是棋厂兴盛之时,每年生产一百多万副棋,行销全国。当时通州棋厂生产的棋种类繁多,成语棋、旅游棋、十二生肖棋,各种花样不亚于今日的棋类市场。

车志红认为,通州区丰富的土棋资源为棋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棋厂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生产出多种多样的创意新棋,在全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充满创意的棋

沉浸土棋几十年,车志红在通州土棋棋坛颇有名气。“从小就下棋,对规则和玩法已经相当熟悉了。和别人下通州土棋,我的赢面还是比较大的。”车志红的语气中带着几分骄傲。

下棋既为娱乐,也分高下。不过对于深入研究了几十年的车志红来说,下棋已经不限于“棋”本身,更是一种规则的博弈。“万物皆可为棋。棋子、棋盘的形式有千百种,规则才是棋局的实质。看明白、弄清楚这一点,才能算是把棋给下透了。”车志红总结自己多年来下棋的经验,认为下棋的关键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形成自己的逻辑。吃透规则,才能针对规则找到合适的落子之处,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布局逻辑,从而破解对方的逻辑,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下一步动作,再回到自己的逻辑作出应对。下到最后,就是在比拼对未来的预判,谁看得远、看得准,自然获胜的概率更高。

“都说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其实就是在培养人的认知,培养记忆力、逻辑判断力、观察能力和冷静思考的能力,对下棋者的思维方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处事方法。所以下棋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尤其适合孩子们。”如车志红所言,他现在正在努力让土棋重回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回到孩子们的桌上手边。

在基本玩法和规则的基础上,车志红选择融入不同文化内涵和故事背景。他随手拿出厚厚一沓纸张和一大袋五颜六色的棋子,这都是他设计开发的新棋,有些已经成型,有些还在设计阶段。

以古都北京为背景的棋盘将北京老城平面图搬上纸面,中轴线清晰可见,紫禁城的宫殿、城市内的钟鼓楼均在其中,落子其上,就像在探索老城的过去;“停车棋”设置“停车场”和“出发点”,棋手分别移动棋子,先将“车”停入“停车场”者获胜,受到小朋友们的喜欢;“雨燕棋”则是“鸡毛蒜皮大肚鲶鱼”的变形,玩法虽相似,但植入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点,孩子们既收获了欢乐,又学到了知识。

车志红在传统华容道基础上,融入红色文化,创作了“长征路”滑块棋,玩家需通过移动“乌江”“大渡河”“赤水”等滑块,让“红军”滑块安全抵达终点。这款棋被选入了北京礼物,成为北京市向外推介的文创好物。

五十多年的棋史是车志红不断创新、开发新棋的“底气”,对文化和社会的关注是他推陈出新的动力。对他而言,文创开发是让人们重新注意土棋,使之再焕生机的办法,也是让土棋跨越乡土的局限,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