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942期 >2024-06-04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远古的协同(一)
刊发日期:2024-06-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版摄影 常鸣

本报记者 张群琛

一个特别的展览“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3层的11、12展厅举办。展览以时间为轴,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初在北京地区封蓟国、燕国,到2024年,时间跨度长达三千余年。

北京城市副中心自古就是文明交汇之处,如今更承担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时代重任。

证明早期京津冀城市圈的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将燕国的都城定在了北京,燕都最开始在琉璃河,后来迁到了蓟城(今广安门)。本次展出的佐证北京建城史的文物中,出土于房山区琉璃河燕国墓地的堇(音同“紧”)鼎极具代表性。此次展出的这件复制品,是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青铜礼器,能看出具有明显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风格。

欣赏堇鼎不要只看其周身精美的兽面纹,鼎内壁的4行26字铭文才是这件文物的珍贵所在。据策展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介绍,堇鼎中的堇是燕侯的部下。铭文中记载了燕侯派遣堇去宗周向召公奉献美食,随后用召公赏赐的贝币铸造了堇鼎的故事。“鼎内的铭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出现了像徽记样的标志,这应该是堇的族徽。根据研究,在西周时期人们普遍开始记名,而使用族徽是商代人的传统。结合周公让燕侯来管理燕地,其实是让他管理当地的居民和北方的民族,燕侯的手下就会有商代的移民,这位堇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这件文物的出土也再次印证了房山区琉璃河地区就是燕国的始封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燕国愈发壮大,形成了燕上都、燕中都和燕下都的格局。蓟国灭亡后,燕国迁都蓟城(今广安门一带),蓟城成为燕国的政治中心,燕上都;燕中都在现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一带,而燕下都则在现今河北省易县城东南。燕国的三个都城各有分工。展览中,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出土于河北易县的“郾(燕)王职”戈记述了燕下都戍守燕国重要都城的历史。这件青铜制成的武器上刻有铭文,据记载,这件文物是燕昭王命人打造的兵器。而在铜戈旁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涿”字方足币则讲述了当时燕上都与下都之间商业的发达。张杰说:“西周至战国时期,涿邑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铸造印有‘涿’字的方足币以促进商贸。”民国时期的《涿县志》记载易都曾发现印有“涿”的钱币,足见今河北涿州在当时燕国境内的地位之重。

此外,燕国在当时燕上都蓟城北方与长城以南的地区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等五郡,范围涵盖今北京、河北、内蒙古南部、辽宁等地。张杰介绍,这是以拱卫蓟城为目的建立起的五个郡,加之此前提到的燕中都、燕下都和其他辅助城市,这便是当时首都圈的雏形。

体现京津冀文化交流的手钏

即便在距今3000多年的古代,京津冀地区也不是闭塞的。周代京津冀地区不仅有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还有代国、孤竹国等商代分封的古国和戎狄等古代部落,这样的现状促进了中原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

展览中,出土于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的金臂钏(音同“串”)就是古代京津冀地区民族交融的佐证之一。金臂钏是一种套在手臂上的饰品,它与我们常见的手镯有两处不同,其一是镯子一般只戴一只,而金臂钏需要戴多只;其二是金臂钏比镯子细很多。唐山迁安出土的金臂钏与平谷区刘家河商墓中出土的金臂钏造型相似,两端呈扁平状。这类饰品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均有发现,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西伯利亚至中亚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它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京津冀地区长城沿线相近的文化面貌,还反映出当时京津冀地区就是文化交融之地。

金臂钏旁边展出的多个金贝币也是反映文化交流的文物。贝类在古代是货币,也是财富的象征。本次展出的这些金贝币属于山戎(春秋时期北方古代民族,生活在燕山一带),而燕山附近没有海,加之草原民族对于金器的喜爱,所以便铸成了贝壳的形状。这是草原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见证。

体现军事功能的汉代铜印

时间来到秦汉时期,彼时燕国所在的地区由侯国都城变成了中央政府的北方边境城市,城市功能也变成屯兵备战的军事功能和与少数民族往来的贸易功能,这个时间段京津冀地区出土的文物多体现军事功能。

展柜中一枚出土自唐山市滦南县小贾庄汉代古战场遗址的“别部司马”铜印就是很好的佐证。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在大将军营所部之外“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由此可见别部司马应为非常设编制部队的统领。此印应为在该地区与鲜卑作战的汉军统领所用。“当时领兵大将军的将军营分为5个部,每个部的最高长官是校尉,校尉下面是军司马,军司马的副手是军假司马,出土了‘别部司马’铜印的地方也出土了军司马与军假司马的章,可见这块地区的军事功能非常重要,既有常备军也有民兵组织的军队。”

除了反映军事功能的文物外,出土于石景山区老山汉墓的漆耳杯和漆盂也是北京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由于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所以推测石景山区老山汉墓的主人可能为广阳王的王后。专家介绍说:“展出的这件漆盂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珍贵的点在于这件文物出土时口沿处贴着三块金箔。根据西汉的《盐铁论》记载,当时的漆器时有‘富者银口金耳’的说法,所以这件漆盂刚做好时应该是口沿处粘了一圈金箔,也体现了汉朝燕地同姓王的尊贵。”

古代城市中的“中轴线”

这个时期关于城市遗址最重要的历史发现就是现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遗址,这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肇始地,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邺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定都于此,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邺城是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舞台,其历史定位高度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主题。邺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也是古代城市中首次出现“中轴线”的概念。其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首次体现“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

此后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有何变化?我们下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