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931期 >2024-05-20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篇 图卷
刊发日期:2024-05-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png

4-2.jpg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中的北运河

4-3.jpg

林殿惠《张湾漕运胜迹图》 (局部)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大运河自古为交通要道,再加上运河流域两侧数不清的支流,所以管理大运河一直是份极其繁复的工作,也因古代运河管理者对河道各处事无巨细的了解掌握,产生了一批极具价值的运河堪舆史料。当然,在古代文人眼中,大运河除了交通运输的实际作用外,更串联南北、运行风物,成为相当重要的创作源泉,是促进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本期探宝,我们就来搜寻一番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中收藏的古代运河堪舆图及运河主题丹青作品。

清晰展示八省流域细节

大运河的首要作用就是漕运。历来管理运河和漕运的官员,对于运河及其两侧支流都会投入大量关注,久而久之留下了详尽的运河地理水文记录堪舆图。如今,这些资料成为了解运河历史的不可多得的文物。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2层展出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全图》就是其中的代表。虽说名字中有“图”,但不是装裱在卷轴中,由于这件文物要交给皇上,所以呈现出奏折的样子。该图描绘了清代同治年间汇入运河的各条河流,以及它们流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南、山东、直隶八省的情形。其封面写着《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全图》,下面则清晰标注图中运河流经的八个地区。

由于全图尺寸较长,展柜中只展出了部分,但已足够惊艳。细看可清晰看到当时山东境内运河段及其两侧支流,以及流经的重要城市,如泰安、曲阜,图上还标注了当地一些名胜景观,比如泰山、孔林等。同时对于一些河流,图中还有相应的注解。比如图中曲阜县旁边有一条泗河,该河流是山东中部较大的河流,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古泗河下游成为运河航道,而上游则成为京杭大运河支流。图上泗河的注解则交代了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与最后的流向。

该图也详细描绘了北运河的全貌。其中可以看到佑民观、张家湾、长陵营、通州古城等漕运历史上通州的著名点位,还有京城、南苑、昆明湖、畅春园等地。画面中不仅将运河两岸的重要点位悉数标出,还对部分点位做了注解,比如在张家湾古城旁边就标出了“至通州十五里”。当然,篇幅有限,画中对运河流域的内容亦有取舍,比如通州古城至京城这段运河上有数不清的桥梁,但图上只显著标明了通州城外的八里桥和东便门外大通桥。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这幅作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展示出19世纪中期江淮河运的情形。浅青色的运河两岸是红色堤防线,堤防上偶尔的缺口是重要的水口和斗门;梯形或倒梯形的船闸、桥梁横亘运河和两侧的河道上。长江等其他河流、湖泊、泉源用浅青色表示。黄河一如既往地用黄色绘制。该图把大运河与沿线的黄河、长江等水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大运河与黄河、长江等水系之间的紧密联系。

画中还有一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及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大运河从钱塘江南岸的绍兴府开始与长江同时出现在地图上一直到镇江府,表现出江南运河“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另一部分绘制的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长江水路漕运情况,表明两湖漕粮进京路线是从岳阳楼旁的洞庭湖,经嘉鱼县、武昌府、九江府、鄱阳湖、安庆府、太平府(当涂县)、江宁府(南京)至镇江府,然后再北上经大运河运往北京。同时,图上详细绘制了运河流入县、镇、村汛界,大小河流分支,流经长度、水域、沿岸的行政区域划分和地形地貌,成为研究我国水利史、航运史的珍贵资料。

画作再现“倒载制”货物过闸

得益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新技术,观众与文物见面的方式越发多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的第5展厅内有两块触摸屏,上面可以看到六张关于运河文化的画作,其中便有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通惠河漕运图卷》。

这幅画卷的作者为清代康熙年间的沈喻,画中描绘了当时通惠河的漕运情况。通惠河是郭守敬规划开通的由大都(今北京)至通州的运河,河流通航后,南方漕粮等货物可经过通惠河直抵积水潭。明清两代,通惠河屡屡修浚并继续使用,但因部分河流故道被宫墙所占,漕船便只能抵达城东南角的大通桥。

《通惠河漕运图卷》中可见漕运的繁忙景象,河中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各类船只穿梭往来,两岸衙署、店铺、寺庙、民宅、粮仓错落有致,树木茂盛,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让参观者真切地感受到漕运的繁华与发展。

仔细观看画卷,几处细节十分有趣。画面中出现了多处闸坝,可以看到搬运工驮着漕粮,排队沿台阶向上行走。画中也展示了闸坝落差情况及货物过闸方式。闸坝上下游均有船只停泊,搬运工将漕粮从下游的船只中取出,再搬到上游船里。这个方式便是从元代开始实行的“倒载制”,明清两朝也在使用,主要是应对运河流域的地势高低落差过大。

4公里的距离画了十年

自古至今,大运河历史都是画家创作的好题材。今年83岁的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林殿惠在2005年至2015年间创作了25米长的《张湾漕河胜迹图》,图中描绘了从张家湾古城至里二泗村4公里的河面以及两岸的村落、古迹等。为了让画作重现当年漕运盛景,林殿惠用了整整十年时间。

展开这幅长卷,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面以及各色船只是画面主角。百余艘大小不一的船只中,最多的是装满南方货物的漕船,也有两岸渔民打鱼用的小船、载客的驳船,在中心还停靠着一艘装饰华美的大船,从船舷两侧雕刻的龙纹、飘扬的龙旗就能看出,这是皇家御用的大船。果然在不远处的岸边,可见皇帝一行,“这是重现康熙到张家湾时的场景。”林殿惠介绍。

长长的画卷上,林殿惠在对运河河面的处理上下了不少功夫,他选择用浅绿色和黄色表现运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他说:“因为运河在里二泗至张家湾这一段水不深,而且很清澈,黄色就是水底的泥沙。为了展现小时候的运河,我试了十种不同的颜色组合,最终才确定。”

林殿惠对于水面和岸边也进行了恰当取舍。顺着画卷从左往右看,到了烧酒巷村后,村落和民俗就成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到装满酒坛的烧酒巷村,工人们将一坛坛制作完成的酒放在门口的板车上,这些酒或是进入京城或是随货船南下;再往右看,画面又热闹起来,从旗子上可以看到“竹马会”“小车会”等通州历史悠久的民俗。此外,整个画卷中还不时能看到骆驼的身影。“漕运鼎盛时期,张家湾有骆驼店。这些骆驼驮着货物去往各个地方,有些甚至是西亚地区。”林殿惠解释。

绘制张家湾古城至里二泗这段风光,林殿惠有自身的优势,他就出生在里二泗村。“从里二泗村到张家湾这段路,我小时候跟着父母赶集时常走,对当时的风光、人文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中央美院就读,有了美术基础,但直到退休后才决定绘制一幅里二泗至张家湾的家乡风景画,一开始真没想到画这么长,只是想记录下儿时的景色,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林殿惠说。随着人物、风景和物事的再现,画面越来越充盈,才渐渐有了如今的长卷。

林殿惠说,绘制这幅长卷的十年中,考证历史花费的时间最多。他为了考证历史上各种船只的样子,专程前往福建泉州的古船陈列馆。“我希望我的画能成为人们了解张家湾漕运文化的窗口。听说张家湾古城已经重新修缮完成了,有机会一定去参观一下,重温小时候的记忆。”林殿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