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904期 >2024-04-10编印

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7个
为民造福 通州百姓坐享其成
刊发日期:2024-04-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北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77个、推动8家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昨天,在“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采访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北京市目前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攻关体系,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推动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建设,支持产出重大成果。

开发全球首个消化道单目3D内镜成像系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西城院区5层,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患者进行胃肠镜的检查。伴随着内镜进入患者体内,其食道、胃部、十二指肠等器官内的情况在面前的屏幕上一览无余。即便是微弱的黏膜改变,或是肠道内不起眼的角落也能看得很清楚。

这套检查系统名为消化道单目3D内镜成像系统,是由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联合苏州新光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朱圣韬教授介绍,消化道单目3D内镜成像系统是北京友谊医院首创,通过3D影像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检查时的立体感,让医护人员更容易地发现患者体内的病变,提高了早癌的检出率。“目前这套系统也在迭代中,下一代产品会更加智能。”

北京友谊医院已经完成三区一部的布局,本月底顺义院区也将迎来第一批患者。朱圣韬介绍,北京友谊医院对各个院区采用同质化管理。“现在通州区的患者想要用这套系统检查,不用来西城院区,家门口就可以做。”

记者得知,该实验室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即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立足消化系统重大疾病前沿应用基础研究,将实验室的多学科特色与医学研究前沿相结合,发挥“医疗机构+研究院所+企业”联合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促进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建国际水准的基础-临床-研发-转化全链条消化健康创新研究基地。此外围绕消化系统重大疾病、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见消化系统慢性病,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准分子诊疗和新药创制、诊疗关键技术突破和设备研发、综合诊疗策略的革新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澍田介绍,实验室代表性成果包括发掘了多种消化道早癌标志物和潜在靶点;揭示了肝纤维化等疾病关键机制;开展系列难治性消化系统癌前疾病新药临床试验,推进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开发了全球首个消化道单目3D内镜成像系统;开发了内镜下消化道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发国内首款4k超高清内镜等。

成立创新联合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三家单位联合成立的实验室,并研发出全球首个消化道单目3D内镜成像系统,意义不仅是开发出新技术,还体现了院所与科技企业联合的力量,这样的案例在北京很多。

2002年底,由小米牵头,整合汇聚3C智能制造领域科研、产业、应用等优势资源,集中打造3C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成立一年以来,围绕满足3C智能制造行业良率好、换线快、可靠性高、生产柔性高的行业共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和北京重大攻关任务,攻克了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159类智能制造新装备、9个智能制造软件应用的数智系统。

在先进工艺方面,突破高精密组装等8项关键技术;在机器人与高端装备方面,突破基于数字孪生的云端实时动态调优技术等5项关键技术;在工业软件方面,突破容器化的低代码云服务开发引擎等10项关键技术。同时,创新联合体统筹开展有组织科研,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建立健全了决策运行、资金筹措、协同攻关、责任落实、知识产权管理、开放创新合作、利益分配等7项工作机制,在生态构建方面建立1+N+X模式,打造核心技术平台,以场景解决方案赋能行业发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项目中北京占据半数

随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北京也迸发出越来越强的科技创新力量,原始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增强。目前正在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攻关体系,全力推动多家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或顺利挂牌。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7个,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8.1%。同时加快建设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设施平台中16个已进入科研状态,怀柔已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共推动量子院、脑科学中心、智源研究院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在管理体制、选人用人、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与世界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体制,体系化推进有组织科研。并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记者得知,科技部发布的2012—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有56项由北京地区单位牵头的项目入选,占全部获奖项目的51%。

下一步,将推动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建设,支持产出重大成果。持续加大基础科学发展支持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扩大市自然基金联合基金规模。瞄准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组织实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重大科技专项,靶向破解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等。